年7月,卢沟桥中学和丰体时代小学归并到丰台二中教育集团,丰台二中教育集团由原来的“一校五址”增加到“一校七址”,集团化办学取得重大进展。
从到,丰台二中走过集团化的十年。这十年,丰台二中集团化办学取得了哪些成果?遇到了哪些困难与挑战?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丰台二中如何应对不同的集团校之间的特点和差异?如何解决教师轮岗和流动的问题?给薄弱校带来哪些方面的提高?
从集团化办学看教育这十年,以北京为代表的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中国教育在线对话丰台二中教育集团校长何石明,听他讲述集团化办学的这十年~
嘉宾介绍
何石明北京丰台二中教育集团校长
主持人介绍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集团化办学是解决优质、均衡较短平快的一个手段
陈志文
何校长,您是从任北京四中副校长,到了丰台二中当集团学校的校长。北京四中、丰台二中和丰台二中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应该说差异是非常大的,您觉得差异主要在哪里?北京四中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用到丰台二中?是否可以用到集团校下的学校?
何石明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我的理解是,北京四中和丰台二中,或者北京四中和我湖北老家村口的学校,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哪都可以做好教育,但是根本的不一样,是客观环境的不一样。
在北京四中,面对着西城的家长,面对着我的四中同事,都是清华、北大、北师大硕博这样的高精尖人才,而且四中的学生也是全北京市最优秀的学生,不光是学习成绩好,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丰台区孩子们的家庭环境、教育的大环境,跟北京西城和北京四中比,肯定是不一样的,很多方面还有很大差异。
但是作为一个校长,我觉得教育在哪都可以做得很好,哪都可以做得很先进,关键是理念是不是一样。
其实当初我来的时候很冲动,觉得北京四中不缺一个副校长,一所百年老校,有几个副校长不影响,但在丰台区或者其他一些地方,可能缺一个理念比较先进的又有干劲儿的校长。教育的理念和学校的管理其实有相通的地方,事实上这八年在丰台二中也证明了这一点,说实话我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陈志文
最近这十年,教育上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高原上建高峰,我们基本的问题解决了,就要追求更高质量,强调高质量的公平,这实际上也是集团化办学的一个初衷,最理想的目标就是消除所有的薄弱校。
丰台二中集团化从3个校区到5个校区,到现在7个校区,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何石明
集团化办学这个过程,我觉得目前来看,是解决优质均衡比较短平快的一个手段。它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它毕竟对薄弱校而言,或者是基础稍微弱一点的学校而言,是一个外界因素的激发,而不是从内部的因素去改变它的办学质量、管理水平等。但是在今天这个教育高速发展的时代,靠内部的激发可能等不及了,它需要去合并,需要去集团化办学,让被合并的学校,也就是被集团化的学校能够跟上快速发展的步伐,让教育发展得更快,能够早一点满足周围家长的一些需求。因为孩子的发展等不及,如果慢慢来,等一所学校慢慢恢复,慢慢管理,慢慢提升,可能需要十年、八年甚至几十年的过程,但那个地区的孩子等不及了。
集团化办学的过程,外界因素会冲击一个历史可能比较长的薄弱校,之间的矛盾一定很多。传统学校,就算它是一所薄弱学校,也有自己的传统历史或者文化,有它的管理,所以在集团化过程中要融合在一起,要以集团作为一个核心,要让这所薄弱一点的学校跟快速发展的集团同步,事实上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个过程我觉得是最大的问题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好,硬碰撞、硬组合、“拉郎配”,就一定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甚至适得其反。
陈志文
不同学校文化的冲突。
何石明
对,像最近丰台区的卢沟桥中学并入了丰台二中教育集团,实际上“卢沟桥”这三个字就代表着文化,代表着历史,代表着反侵略,代表着英雄,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抗争。卢沟桥中学有很多特点,有很多爱国主义的教育传统,丰台二中可能不具有在卢沟桥那个区域的明显特点。这种合作,如果我们强行把丰台二中的文化套入卢沟桥中学,可能会出问题。所以,我的理解是集团化办学会有很多统一的东西,比如文化标识、校名、发展理念,甚至人事计划等等,但是一定要尊重被合作的学校的文化、特点。这一点实际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如果做得好的话就会很顺利。
陈志文
我问您这个问题其实隐含了好几个问题,我坚信生源结构、家长都是不一样的,这绝对是一个挑战。您觉得这里面最大的挑战是孩子的知识基础,还是行为习惯?是孩子还是家长?
何石明
具体问题来看确实还有很多不一样,但背景最终是家长。像我们说的,所谓薄弱一点的学校,很多原因是生源的问题,其实学校的管理本质上没有那么明显的差异,而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地域特点。
举个例子,比如说某一学校,周围很多是花农菜农,并不是说这些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就怎么样,但在很多方面跟一些教育者的子弟,或者跟海淀等区域的家庭教育还是有差异的。投入不够嘛,父母忙于生计,很不容易,就很难花很多心思和时间,甚至金钱去投入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就是说,相对贫困地区的这些孩子,事实上他接受的好的教育有很多先天不足,所以首先是家庭教育导致了生源的差异。所以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的一些薄弱校,之所以薄弱,是跟区域就近入学的招生有直接关系的,跟家庭直接关联。
我可以讲一个数字,如果把丰台二中和北京四中相比,因为这两所学校我都做了家庭教育研究,北京四中的高中生家长,八年以前我在校的时候,90%以上都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包括我家访的一些学生,父母没上过大学的几乎没有。但是丰台二中高中所有的家长,只有40%上过大学,这个数字差异很大。
当然,家庭教育的质量不能拿家长文凭的这个数字来衡量,也并不是说清华北大的家长就一定能培养好孩子或者有好的家庭教育。
陈志文
这个我赞同,但它至少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不一定叫层面,它是不一样的。
何石明
对,受家庭知识的影响,眼界、资源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我一直觉得,哪怕是在乡村,目不识丁的父母并不一定不能给孩子好的家庭教育。
陈志文
我非常赞同,家教,家风和父母知识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何石明
但是,毕竟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相对来说,父母受到好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肯定是正面性多一些,只能这么去理解。
陈志文
具体到丰台二中集团学校,这种家庭教育的差异,给提高教育质量或者说解决这些薄弱问题,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
何石明
当然,家庭提供不了的就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比如一些学科知识,当然首先要以学校提供为主,不要指望寒暑假,家长去帮助学校进行一些辅导,当然在“双减”下也不可能再报课外班了。另外,包括孩子做人的教育,甚至是家庭教育,对我们学校来说,就要承担更多的一些责任,孩子的理想、生涯规划、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甚至对外的一些交往等等,都需要学校承担更多。
陈志文
您刚才第一点讲到文化,包含治理上的差异,第二我们讲到生源结构,其实还有一个就是老师的区别、差异。我个人觉得,四中也罢,人大附也罢,不论是教学模式还是课堂教育方式,可能没有办法简单照搬到其他薄弱校,因为这涉及到老师能力和学生能力的差异。所以,您也必然面临着,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老师,他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您认为这应该怎么去解决?
何石明
老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队伍,其实做校长的更多是在不同的学校里,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因为最终走上课堂,面对孩子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所以教师和教师的差异一定会影响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
比如说我们合作的看丹中学,年并入到丰台二中教育集团,看丹中学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基础还是不错的,老师也很上进,但更新换代比丰台二中本部慢多了,可能三五年都很少进一些年轻的老师,老师的整体学历水平比丰台二中要低一个层次,比如说我们现在只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老师,他们可能大量进的是本科。
另外,丰台二中本部的老师是高强度的教育教学,每天可能三四节课,每个班四五十个学生,在看丹中学,原来一个班一二十个学生,老师很多、学生很少,再加上很多是京外的学生,中考以后大部分回原籍了,最少的一届初三只有十几个学生,而这一届的年级老师将近十个,意味着一个老师面对一两个学生,而丰台二中一届三百多个学生,一二十个老师,一个老师至少面对15个以上的学生,这就意味着,老师教学的强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越是薄弱一点的学校,受到的冲击不大,更新换代慢,教师会存在躺平的心态,佛系的心理。
此前我们去郊区一所学校支教,这里也实行教师轮岗制度,但那个山区的老师都不愿意来城区当老师,特别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老师,说“我在这个山里面待着,福利高,学生少,都是外地孩子也没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