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的选择》的作者——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发展心理学博士、新浪育儿大V——陈忻。
历时5年,从百万家长的咨询中挑选出13个父母普遍关心的问题——安全感、敏感期、创造力、自控力的培养等。
用深厚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做出解释,提供方向,并结合自己和很多来自咨询的育儿案列,给大家提供实际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
既追根溯源、科学地解答了父母心中的疑惑,又让父母“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养育中充满了无数选择。
为人父母,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代替父母思考和选择,而是分享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以及作者和其他父母在实践中对这些理论的运用。
太着迷育儿理论和标准答案
养育孩子,如果只遵循一种理论,就很容易走极端。
现在育儿理论层出不穷,家长们特别着迷这些理论,如果自己没有按照专家所说的去做,去感觉特别焦虑。
如果按照专家的说法去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又是另外的焦虑。
养育孩子真的是一种选择,是基于一个人的认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选择。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家的情况也不一样,并没有什么一刀切的答案。
关于孩子的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的发育,能查到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标准数据。睡眠时间、营养需求、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等,也有相应的推荐标准。
家长了解这些标准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和标准有一定差距,不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去解决,而是焦虑丛生,以为天塌下来了,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问题?怎么不符合标准?去医院检查没毛病还不放心,这就是太过焦虑。
孩子不是流水生产出来的机器,不是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孩子的发展本来就是不同步的,何必追求统一步调。
关于规则的建立
“在没有危险,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不加限制”。
规则是“教养”而非“禁止”。
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规则意味着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如果不一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坏习惯形成再去制定规则,那么规则往往就意味着禁止,执行规则往往会引起反抗。
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序,让他们对生活的“规定动作”有所预见和期待,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规则是一种禁止。
3岁前的规则应该是保护宝宝自身的安全,以不伤害他人和公物为界限。这一点要和“为了成人的方便而设立规则去限制孩子”区别开。
父母不仅要解释规则,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解决方法,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和决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规则很大程度上是“教养”而非“禁止”,是为了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互动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该书,能解答你很多育儿疑问
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该书就告诉你,安全感来自良好的亲子关系。
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关心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及时、恰当地回应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稳定的环境。
如果你担心看电视节目会给孩子造成伤害,该书就告诉你,两岁以下的孩子确实不适合看电视,真人之间的互动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
如果你害怕规则会破坏孩子的自由天性,该书就告诉你,规则意味着给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而不是“禁止”。
如果父母制定的规则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就不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脾气大,该书就告诉你,先别误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达、疏导等都还在发展的初步阶段,他们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和管理情绪很正常。
父母需要观察、理解孩子,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逐步让孩子学会合适地表达情绪。
如果你搞不懂孩子越称赞越说不得,该书就告诉你,称赞是有方法的,得教会孩子成长性思维模式,让他们明白成败只是结果,过程的付出和收获是更美妙的事情。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让孩子越挫越勇,该书就告诉你,挫折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让孩子形成抗挫折的能力,让父母的爱成为孩子坚强意志的后盾。
写在最后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父母不学点儿童心理学知识,将永远不可能在面对棘手的育儿难题时拨开迷雾。
直抵问题本质,进而独立思考与判断,而以儿童发展的全局作为考虑养育问题的基石,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4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