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东京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奥运健儿斩金夺银,让国人振奋不已。而在另一片奥林匹克赛场上,中国国家队再创佳绩。
前不久,第51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最终获奖名单公布。中国队5名选手全部获得金牌,以总分.8高居世界第一,超第二名韩国队13分。
作为其中唯一的浙江选手,杭二中学生简铭以世界排名第三的总成绩夺金。至此,杭二中历史上已拿到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四个学科14块国际奥赛金牌,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从年至今,杭二中更是接连斩获7枚国际奥赛金牌,呈现“厚积薄发”的态势。
国际物理奥赛后,杭二中很快又收获喜讯:第38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二中信奥队斩获3金1银,胡杨、王蔚澄、王相文三人进入国家集训队,入选人数位居全省第一。近6年来,杭二中斩获全国奥赛决赛金牌总数76枚,入选国家集训队49人次,成绩斐然。
“低开高走”斩获国际物理奥赛金牌
兴趣培养和良好心态是他成功的关键
点点君在二中校园里见到了简铭,他理着干净利落的短发,戴着眼镜,说话慢条斯理、彬彬有礼。
如今的简铭已是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的大一新生。在别人眼里,他是个妥妥的学霸,但他却连连摇头,说从小到大自己身边都不乏更出色的同学,这次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物理奥赛且获得金牌,是因为“杭二中学习氛围比较好,自己还算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吧。”
如果要给简铭在二中的学习生涯,画一条轨迹,那就是:低开高走。进入高中后才正式接触物理竞赛,小简高一首次去参赛,没有拿到名次;高二虽斩获省二等奖,但离预期目标依然相距甚远。“如果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放弃竞赛了。但简铭真的很爱物理,不在乎一朝一夕的成绩,是个百折不挠的孩子。”教练王世勇看着简铭一路成长。
竞赛之路要耐得住寂寞,小简基本每天都做题,周末每天要花五六个小时在物理上。如果临近比赛,几乎是一整天都泡在“物理”里,这才有了高三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入选国家集训队的佳绩。“那时已保送清华了,但简铭依然没有放松,我早上7点去教室,发现他已坐在那解题了。这次他拿到奥赛金牌,我一点都不意外,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努力。”王世勇说。
在另一位教练葛晓东看来,简铭不仅学习态度可圈可点,而且心态特别好,将物理竞赛当作一门课程,比赛就是日常测验。简铭将自己的良好心态,一半归功于爸妈、同学和老师在背后的默默支持;另一半归功于兴趣。
“我比较喜欢研究物理,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让我着迷。”简铭说,他热衷于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他举了个例子,为什么这么重的飞机能飞上天?是因为在发动机的推动下,飞机受到一个向前的力,然后促使飞机机翼与空气之间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
对于儿子的成长,简铭妈妈也感触良多。“学习可能要有天赋,但学习品质同样很重要。在简铭身上,环境因素对他的帮助很大。高中时和那么多优秀的同龄人一起学习、吃住,相互促进,孩子被这些用心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带动了。”妈妈笑着说,奥赛结束后,儿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母校,感谢二中老师对他的谆谆教诲。
奥赛金牌选手比高考“状元”还稀缺
年以来二中共斩获14块奥赛金
前些天,杭二中校园里,一面“金牌之路”纪念墙正式揭幕。墙上刻画着二中学科竞赛一路走来的时间轨迹,展示着学校历史上14位奥赛金牌选手和金牌教练的合影。他们作为榜样,将激励更多二中学生,向更高阶段的学习目标迈进。
很多人有疑问,奥赛金牌含金量到底有多高,我们来做个科普:
过去高考实行传统文理分科,每年都会出产“状元”。“状元”每省有一文一理,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理论上至少产出68位“状元”。而要成为奥赛金牌选手,你首先要入选国家队,而每门学科的名额非常金贵:数学6个、物理5个、化学4个、生物4个、信息4个,全国只有23个名额。所以说奥赛国家队队员比“状元”还稀缺,一点也不为过。
高考“状元”的产出带有一定偶然性,而奥赛国家队队员是经过大浪淘沙,最后层层选出五门学科中全国最精英的高中生。
各高中只要成绩拔尖的学生大都参与过竞赛,所以这注定是“学霸”间的比拼,起点极高。以浙江为例,每年全国竞赛初赛每门学科的报名数有几千甚至上万人。而浙江省各科只设有60—个一等奖,其中最出类拔萃的10—30人被选入省选拔队集训,并被选送参加全国竞赛决赛。
决赛,每门学科设块左右的金牌,排名约前50%的选手入选国家选拔队集训,之后再进行层层淘汰、优中选优,国家队正式成员名单才最终敲定。他们还需要代表中国,与世界各国最顶尖的高中生同场竞技,所以每一位“学神”,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才拿到来之不易的奥赛金牌。
这样的“学神”,一所高中出一个都很难得。而从年以来,杭二中已为国家培养了14位奥赛金牌选手,特别是继去年连续斩获化学、生物两块奥赛金牌后,今年再次斩获物理奥赛金牌,呈现“井喷”态势。
高成长的同伴学习文化让更多学生冒尖
坚持高考竞赛并行让学生发展更可持续
为何杭二中能持续不断地为国家输出学科顶尖人才?在和金牌教练王世勇的交谈中,有一件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为了备战此次国际物理奥赛,国家队在清华大学集训。清华物理系副主任阮东赛后跟王世勇感慨:“你们二中的学生真不错,简铭集训期间很善于问问题,也很乐于跟同伴分享,上台讲解落落大方。这次国际物理奥赛后的总结发言,我们特地选择了他。”
在对胡杨、王蔚澄、王相文三位信奥选手的采访中,三个大男孩同样都提到,金牌教练李建会让同学们相互出题,然后讲解题目。
“这就是二中独特的竞赛文化。”学校主管竞赛的副校长、化学金牌教练陈钧介绍,一般竞赛生学习的第一阶段,是以老师讲解引领为主,第二阶段,则是以沙龙式、分享式的教学为主。“比如一块内容有15个知识点,我就让学生自主申领,准备两个月,最后上台分享展示成果,这也被称为‘群狼战术’。”陈钧说,如果永远是教练讲,学生被动听,教练会越教越累,学生则会有依赖感,不会自主钻研,这条竞赛路是走不长的。“知识点能弄懂还不够,要把它讲明白才是本事。让学生相互讲解,也是为了在竞赛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团队作战,让学生们在相互激励中共同成长、走向卓越。”
那么二中的竞赛都是利用什么时间进行?“我们一般都是利用晚自习、双休日、国定假日和寒暑假进行。”王世勇笑着说,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陪家人过中秋了,因为要陪伴竞赛的学生,教练和学生间已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陈钧同样很有感触,二中参与竞赛的学生要保证“两条腿”走路,首先国家课程不能落下,并不是所有学生在竞赛路上都能拿好名次,因而绝不放弃高考这个“选项”。选择了竞赛,也就意味着学生和教练放弃了大量休息时间去研磨。“所以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背后都是付出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
打造二中版的“中科院”和“工程院”
体制机制创新为培养拔尖人才“加码”
近些年,二中在培养拔尖创新学生上成效明显,其中两个举措的实施意义深远——年,学校正式成立“奥林匹克学院”和“求是创新学院”。
奥林匹克学院,学院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个中心。“这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奥林匹克学院院长葛晓东说,过去各学科竞赛团队,相互间是独立运转的,在培训时间、功能教室利用、师资调配等方面难免会有重叠。五个中心成立后,所有资源由学院统筹,配备强大的师资团队、完备的课程体系、特色的教学训练、有序的科学管理、有力的资源保障。比如拿课程来说,不仅有学科竞赛的课程,还有“三位一体”、大学先修课程、科技创新、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六大模块,极大丰富了教学内涵。值得一提的是,由学院到中心,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既保证其规范,又予以一定的自主发展时间和空间。“有了学院的统筹,教练和队员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和训练上,效率更高。”
如果说,奥林匹克学院类似于二中版的“中科院”,那求是创新学院就类似于二中版的“工程院”。学院下设科创部、机器人部、太空部、DI创意部等多个学习部,每个学习部都配有专门的导师及学院课程。学院课程会嵌入到学校的选修课程体系中供学生进行选课,学院定期邀请业界大咖来校开设科技大师课,这其中包括了两院院士和国内外的“科技大牛”。
“学院对学生的科技活动的支持是全方位的,不仅是课程配置,学生如果有好的创意项目,可以向学院提交设计方案,学院会从方案论证、专家导师、研究经费、项目落地等各个方面给予保障。”求是创新学院院长陈颜龙说,科技创新需要有高标准的软硬件做支撑,近年来学校连续建立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实践基地、杭二北航联合实验室、杭二华为联合实验室,还有浙大、北理工、大华技术等联合实验室也正在接洽中。
正是求是创新学院在科技创新教育上的推动,让二中学生在科技领域有了不少突破: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收获五连金;在机器人竞赛中,频频站上世界舞台收获大奖;在CTB哈佛创新挑战赛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