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该是由教师、学生、课程与环境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一般而言,教师是维持这个系统有效运转的“发动机”,如果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看成是“发动机”零配件,则课堂管理就是使“发动机”运转的燃料。笔者以此比喻说明,课堂管理是贯穿教学全程的系统要素,其实质是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需求,通过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有效的指挥与调控。
我们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同理,课堂管理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也需要艺术性地处理各种实际教学事件。所以说,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他在教室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从而使课堂生活发挥最大效能。
一、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科学地管理教学活动
课堂管理的科学性强调管理活动必须体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客观规律与原理,并懂得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
1.科学的课堂管理应该坚守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目标性原则。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应以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作为衡量依据,可以认为,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是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是主体性原则。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认知与思维习惯调控教学进程,而忽略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因此教学管理所施用的行为规范、活动组织等都必须充分考虑学情,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是过程性原则。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一直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这正是新课程所需破解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课堂管理要重视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能力、人格的培养。
四是差异性原则。教学管理应该针对学生在学习准备、兴趣爱好、智力倾向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调整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等,实施差异性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并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沟通与合作,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充分发展和最佳发展。
2.科学的课堂管理应该实施立体化的举措
课堂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管理的复杂性,这就要求确定课堂管理的策略首先需对管理行为进行解构分析,不妨从以下角度制定相应的课堂管理方案。当然不同的分类是相互交叉、互为支撑的,从而形成立体化的课堂管理体系。
一是从管理对象看,课堂管理既包括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也包括对自身教学行为的管理,还包括对学习环境的管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是最通常的理解,我们既要通过规则维护教学秩序,制止不当行为,更需要通过管理,强化与维持正向的学习行为。对自身教学行为的管理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但未得到充分认识,如控制自己负面的情绪、对自己举手投足的严格要求,保持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流畅性等都是属于自我管理。对学习环境的管理则被广为忽略,如窗明几净、绿意盎然的教室一定比学习垃圾遍布的教室更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此外,再进一步思考,课堂管理者其实不只是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管理权随着生本理念的落实正逐渐得到增强,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将成为课堂管理的新追求。
二是从管理环节看,可分为前置性管理与即时性管理。前者是指将课前预设的学习规则、教学活动组织计划等,用以调控教学进程,如课前设计合作学习的竞赛规则,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防止合作学习过程中问题行为的产生。后者是指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所采取的矫正方法,这种课堂管理更具备艺术性特征,笔者将在后文叙述。
三是从管理内容看,可分为课程内容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与教学活动管理。课程内容管理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如教学目标如何确立、教学重点如何突出、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课程标准如何体现、教材内容如何取舍等问题都需要加以设计与调控。这里,教学资源管理是指对服务教学的所有媒体的管理,无论是传统的挂图、模型,还是信息化的智能装备,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活动管理是对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与“学”行为方式的管理,是师生交往的具体体现,其中“教”的行为应为“学”的行为而服务,可以通过讲解、提问、示范、评价等行为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倾听、讨论、写作、计算、绘图、质疑等,从而获得课堂生长。
二、根据师生的实际需求,艺术地管理教学事件
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实践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尽管课堂管理建筑在科学原理基础上,但课堂又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因时、因学情而宜地将管理原理与具体教学活动相结合,艺术地处理课堂生成的各种突发事件,当然这种艺术性一定是以科学的课堂管理理论为基础的。
1.艺术性的课堂管理应该智慧地解决突发事件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一些偶发事件并不在常规的课堂管理范围之内,诸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躁动、懒散、骚扰或侵犯等违规行为,具有很强的突发性与破坏性,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是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些不当行为,需要我们通过幽默的语言、机智的行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及时化解生成的矛盾,使其不当课堂行为向正当课堂行为转化。如笔者在一次上课过程中,窗外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全班学生惊恐后陷入一片混乱,我以为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是擦掉板书,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惊雷不动用心人”,然后静静扫视全班学生,很快同学们的注意力回到了课堂,于是我再简要介绍这种天气的成因,不失时机地补偿了学生的知识缺漏。
实际上,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故意地调皮捣蛋,一般都有其生成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这便是艺术性课堂管理的神奇之处。
2.艺术性的课堂管理应该传递给学生积极的情绪
教师的情绪会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面部表情的变化直观地显示出来。当教师出现积极的课堂情绪时,例如微笑的提问,亲切的动作、正确的价值观传导时,学生能够受到其感染与鼓励,产生乐于学习的情感。相反,当教师出现消极的课堂情绪时,如严厉的表情、刻薄的讽刺、大声的苛责,学生会明显地感受到教师的消极情绪,害怕自己的回答会引起教师的责骂,因而在课堂上会产生压迫感,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教师自身情绪管理能力是教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修炼。前提是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将自己作为引领者、激励者、学习的伙伴,在此思想指导下,学会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做到每次走上讲台都能传递积极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乐观的态度、勇于担当的行为管理课堂教学进程。
总之,课堂管理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艺术性的基础,管理艺术性必然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智慧发挥。科学的管理需要我们遵循长期总结出来的教学原理、规律组织教学活动,艺术的管理又需要我们灵活地处理千变万化的课堂事件。课堂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也正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内涵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0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