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内涵
01
管理的概念
亨利·法约尔(法国-):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福莱特(美国-):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包含三层涵义:(1)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彼得·德鲁克(美国-/):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是一门学科,管理学科把管理当作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
赫伯特·西蒙(美国-):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2)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对面临的形势;(3)在各种可能的行为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付诸实施;(4)了解、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美国-):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展开为:(1)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地管理人员;(4)所有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意指效益和效率。
加雷思·琼斯(美国-):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资源包括人、机器设备、原材料、信息、技术、资本等。
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美国-):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强调:(1)管理是协调其他人的工作;(2)管理应当有效率和有效果;(3)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各项管理职能。
周三多、陈传明和贾良定(中国-):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地过程。其内涵包括:(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02
管理的职能
亨利·法约尔:所有的管理者都要执行五项相同的管理活动。这五项管理活动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POCCC)。
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将法约尔的五项职能简化为四项,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周三多、陈传明和贾良定: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职能。
计划,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建构层级计划并协调活动。
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工作、怎么做、谁去做。
领导,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的工作活动。
控制,监督活动确保能够按计划实施。
创新,不同于其他管理职能,它是在其他管理职能创新所取得的效果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03
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自然属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需要有效的管理,并且也只有通过管理,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都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管理的预期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管理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
01
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演变
早期的管理
公元前年~年
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对经济管理思想进行系统论述,他在《国富论》一书中指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就是把工作拆分成小范围的、重复性的任务。利用劳动分工,个人生产率能够得到大大的提高。他认为,分工的益处主要是:(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化工作而损失的时间;(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英国查理·巴贝奇(-年)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表示赞同斯密的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论点,但同时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他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古典学派
-年
年:美国弗雷德里克·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详尽阐述。他的观点主要有:(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基于以上观点,他提出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规定科学的工艺流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年:法国亨利·法约尔和德国马克斯·韦伯在泰罗制的局限上加以补充。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1)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2)经营职能,即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4)安全职能,即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5)会计职能,即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6)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法约尔还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1、分工;2、权利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指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报酬;8、集权;9、等级链;10、秩序;11、平等;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合作精神。
行为学派
18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活的机器“、”机器的附件“、”经济人“等,而行为科学认为“人”不单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人的工作情绪又受人所在的社会及本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资本主义管理学试图通过行为科学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找出对待工人、职员的新手法和提高工效的新途径。
年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梅奥等人对霍桑实验进行总结,得出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他们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所谓士气,也就是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的合作。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人际关系运动的倡导者坚定追求更富有人性化管理实践的信念,一致相信员工满意度是十分重要的,还相信一个满意度较高的员工一定会成为一个高产出的员工。在这个阶段,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的五层次理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感情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激励因素能够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假设,这两种假设与管理者如何看待员工的工作动机密切相关。
定量分析学派
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40年代:管理学中的定量分析学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军事问题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求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戴明和约瑟夫·朱兰提出一种致力于持续改进以及响应客户需求和期望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
现代管理学派
20世纪60年代至今
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早期的管理学派侧重于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3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