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 >> 正文 >> 正文

教师招聘考试教综历年常考人物之勒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4/1/13

在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遇见了很多名字中带有“勒”的学者,你是否也傻傻分不清楚了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一、泰勒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由此确立起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泰勒被誉为“现代课程之父”。

在书中,泰勒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首先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1.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目标模式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至今最具权威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为课程设计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2.课程评价的目标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首先由“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1.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教师资格证统考,)“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A.实践模式B.过程模式C.环境模式D.目标模式

答案:泰勒原理的一个核心部分就是课程目标的确定。因此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成为“目标模式”,本题选D~

2.(江苏,)在泰勒看来,课程编制的首要步骤是()。

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学习经验

C.组织学习经验D.评价教育目标

答案:本题选A。

二、苛勒

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Gestalt”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

2.认知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完形—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3.早期迁移理论关系转化说:苛勒认为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

1.苛勒的学习理论被称为______。

A.试误说B.经典条件作用C.操作条件作用D.顿悟说

答案:D

解析:苛勒曾在―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完形顿悟”说。苛勒指出:“真正的解决行为,通常采取畅快、一下子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分开来而突然出现的特征。”这就是所谓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A选项是桑代克的理论,B是巴甫洛夫,C是斯金纳,只有D选项正确。

2.由苛勒所做的(),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

A.“小鸡啄米”实验B.黑猩猩取香蕉实验

C.白鼠迷宫实验D.饿猫迷笼实验

答案:A

解析:本道题目考察的是苛勒的关系转化说理论所对应的实验。B选项虽然也是苛勒的实验,但对应的是完形顿悟说的理论,C是托尔曼的实验,D是桑代克的实验,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三、席勒

席勒是公认的现代美育思想创始人,是公认的“美育之父”,他的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奠定了现代美育理论的基础。我国在从20世纪初引进的欧洲美育理论也主要是席勒的理论。

[问答题]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参考答案: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四、齐勒/戚勒

齐勒是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的学生,赫尔巴特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五段教学法是指德国教育家戚勒和莱因基于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阶段而提出的教学理论。戚勒将赫尔巴特形式教学阶段的第一阶段——“明了”发展为“分析”、“综合”,从而形成分析、综合、联想、系统和方法五段,在初等学校推行。继而莱因又将赫尔巴特的“明了”发展为“预备”和“提示”,并将赫尔巴特所称的“联想”改为“联合”,“系统”改为“总结”,“方法”改为“应用”,构成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和应用五段教学法。

五、奈勒

奈勒是存在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①不能把教材看作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做好准备的手段,也不能看作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材料,而应当把它们看作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②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知识和有效地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在时间和环境都适宜的条件下按照他选择的知识与对于知识的理解来行动。

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

存在主义课程论是以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的课程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产生于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整个西方世界流行,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萨特和奥地利的布伯。50年代,美国教育家奈勒、莫里斯等将存在主义运用于教育理论,于是形成一种教育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者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教育应该指导人意识到自己的环境条件,促进其顺利地投入到有重要意义的生存中去。学校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因而人文学科是最重要的。要使所有的儿童,除圣经以外还要熟悉古代历史和古典著作。各种教材本身没有价值,它是个人借以发展自我认识和自我责任感的工具。主张理想的课程应承认个人在经验上的差异,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计划与活动的根据。提倡活动性课程,以即时的需要为出发点,学生在分组和个人单独活动中有完全自由。这种课程观念直接影响到后来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产生。

(后面这两人,小文老师实在找不到他们画像哈哈哈)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5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