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 >> 正文 >> 正文

管理体系的起源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4/1/17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11/

由于“事后把关”的检验不能预防不合格品的发生,对于大批量生产和破坏性检验也难以适用。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探寻质量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英国、美国、德国苏联等国家相继制定并发布了公差标准,以保证批量产品的互换性和质量的一致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研究概率和数理统计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室工程师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了“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质量管理新思路,并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发明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解决了质量检验事后把关的不足。后来,美国人道奇(H.F.Dodge)和罗米格(HGRomig)又提出了抽样检验法,并设计了可实际使用的“抽样检验表”,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在应用中的困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提高军品质量和可靠性,美国先后制定了三个战时质量控制标准即AWSZ1.1-《质量管理指南》AWSZ12-《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AWS-《工序控制图法》并要求军工产品承制厂商普遍实行这些统计质量控制方法。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的这些理论和实践的进步是质量管理开始进入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的标志。统计质量管理把以前质量管理中的“事后把关”变成事先控制、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并开创了把数理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新局面。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将事后检验变为事前控制的方法,使质量管理的职能由专职人员转移到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来承担。这标志着将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测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观念的形成。但在这个阶段,又发现了新问题,由于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方法,忽视了其组织的整体管理工作,使得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并且统计方法理论比较深奥,因而人们对质量管理产生了一种“高不可攀、望而生畏”的感为这是“质量管理专家的事情”。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理统计方法的普及和推广

任何事物的发展,先产生,然后实施一段时间发现弊端,或者是因为外界因素变化导致不适用,寻找解决办法,解决问题,人类就在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在休哈特之后系经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持续改进的观点,指出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济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此后,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A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并在标准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这对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5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