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写文章要深入浅出,坚持简单性原则,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反对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明白的东西神秘化。文章是让别人看的,要让读者看懂、看明白,反对卖弄博学、故作高深。不要老想着‘我多么高明’,而是要采取与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
——李志军,尚增健
在现实研究工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管理研究学者们一方面认为中国的管理问题应该有中国的解决之道,但是另一方面又以西方的价值标准来分析和评价中国的管理问题。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中国管理学界的研究,都以能否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为评价标志,鲜有用中国管理实践来评价的;都以在国际一流管理期刊发表过论文而骄傲,少有以解决了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为荣的。更有甚者,那些被称为重要的管理期刊,几乎没有企业家或者经理人去看,因为他们觉得看不懂;而被经理人和企业家反复阅读的期刊,在管理研究者看来则是不上档次的(陈春花,)。
造成这种情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百年现代管理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史,寻求西方管理标准检验的确是可见的选择。20世纪的中国闭关锁国错过了“工业革命”,也因此错过了现代管理史约一个世纪。年《财富》指出“工业化属于19世纪,管理属于20世纪。管理在19世纪几乎无人知晓,但现在却已经成为了我们文明活动的中心”。中国管理一直都没有自己的“鞋子”,导致研究学者选择借助西方管理理论“削足适履”。
但是,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对于管理研究者而言,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管理研究到底需要承担什么职责,贡献什么价值?今天,中国管理研究虽然逐步与西方接轨,但是离中国企业实践却渐行渐远。落后的管理研究和中国管理蓬勃发展的管理实践不相匹配的现象,需要我们去深入反思(周云杰、李平、杨政银,)。因此,管理研究学者必须回到管理学科本身、面向中国管理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管理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其实践性,正是这一属性特征,要求研究学者必须建立其与实践者的有效对话,而其中的关键就如开篇我们引用《管理世界》李志军社长和尚增健总编所言的那样,文章要让别人看懂。下面我们来探讨如何做到这一点。
框定问题优于研究方法
解决学术语境的实践困境
近30年与企业实践者近距离接触的研究历程,我们切身感受到管理研究与企业实践语境存在着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是严重脱节。为什么实践者听不懂学术研究,因为两者语境不同。学术研究中所形成的一套系统、规范的研究方法更有助于寻找现象背后的机理,这一点我们从不质疑。但是在过去30多年的管理研究发展中,我们走到了一个极端点,即只有方法而没有价值,甚至很多博士、硕士的研究论文是不需要证明的结论,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可怕的结果是:学生受到的训练是做不证自明的研究,方法规范但是问题空虚;学术界满足于在规范性上做极大的努力,获得学术界对自己的认可,并不关心企业实践所面对的挑战(陈春花,)。
面对真实的管理场景,管理实践所遇到的问题,其表现形态、内涵、特征都与学术语境完全不同,有时甚至会产生冲突。比如,管理研究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