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六思》中我指出,知识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生成任意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的能力。那么,如何构建一套优雅的知识创造系统?如何从原则正确到细节正确?年12月31日晚上,在开智部落进行了跨年直播,将其中涉及到的要点整理成文。
从知识管理到知识创造当人们谈及知识管理,常常将其指向工具,如Zotero、Endnote等各类文献管理软件;又如印象笔记、为知笔记等各类笔记软件,再如Wiki、Dropbox等企业文件协同软件。将知识管理与效率工具混同在一起,这是知识管理最大的误区。
你可以管理既有知识,进行「组合」、「整合」与「集成」等操作;然而除此之外,你还有更重要的任务:生成新的知识,它们往往与「灵感」、「创意」和「想象力」相关。一个好的知识管理系统与一个好的知识创造系统不是一回事。这就是世界知识管理运动之父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论」。在野中郁次郎看来,
人类的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形式知识,它可以用正式的语言表述,包括语法陈述、数学表达式、技术规范、手册等。因此,这类知识可以在个体之间正式地且方便地进行传播。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类难以用正式语言表述的知识——暗默知识——更为重要。它属于植根于个体经验的个人知识,涉及像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体系之类的无形要素。
认知科学习惯将暗默知识(TacitKnowledge)翻译为内隐知识。它来自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年的著作《个人知识》。之后,美国心理学家雷伯(A.S.Reber)在它基础上,做了大量研究,于年在著作《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中正式提出了内隐学习理论。如今,从内隐知识到内隐学习再到内隐认知,构成了当今认知科学的热门研究议题。形式知识可以管理;但暗默知识难以管理,它更多依赖创造者所处的「场」来生成。就像野中郁次郎所说,
知识是一种创造力量,它不仅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也存在于通过各种相互作用与他人共享情境的、动态的「场」之中。不能创造「场」的组织也就不能创造新的知识。
因此,我在教授心智学徒时,格外注重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以及一定是在我的书房授课,试图创造一个不同场,让学徒们领悟更多内隐知识,拥有自发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同样,在设计开智部落时,也是将所有同学扔到沉淀了大量优秀内隐模式的Github上,当大家看到高阶学习者如何提问、如何发起议题与关闭议题,慢慢地,就能生成更多知识。
知识创造的三个层次如何构建一套好的知识创造系统呢?按照野中郁次郎的研究,生成新知识,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的相互转换有四种模式:从暗默知识到暗默知识的「共同化」过程;从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表出化」过程;从形式知识到暗默知识的「内在化」过程;从形式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联结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结合野中郁次郎等人的研究以及个人实践,我将知识创造分成三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层级目的卡片层级知识的最小单位,输入如原文摘抄,输出如读书卡片文件层级可用于交流的完整输出,如文章、论文、绘画文件或产品原型图项目层级涉及到多人或更长时间的系统输出,如图书或APP开发在卡片层级,它只需要你一个人完成即可,卡片作为知识的最小单位,既是输入的最小单位,比如你可以原文摘抄,撰写金句卡;也是输出的最小单位,比如你可以输出自己的读书卡片。创造一张卡片往往耗费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到了文件层级,则需要耗费的心力更多,往往耗费数小时与数周不等,此时输出的作品往往侧重用于与他人交流。再到了项目层级,则往往卷入了更多人,需要耗费的时间更长,从数周到数年不等。项目成果常常用作交易,是自己在社会上立足之本。
拿我自己举例,我的年,总计创造了+张卡片,日均三张;全年原创文章76篇,专栏文章18篇,总计40余万字,另全年撰写工作文档+个;卷入了各类项目10余个,其中认知写作学教学项目两期持续六个月;开智部落社群项目持续三个月;产品研发项目持续全年,发布一个硬件三个APP一个WebAPP;外加内容策划项目若干。
卡片:少分享多积累接着再展开介绍知识创造三层级的「细节正确」,先说说卡片层级。在卡片层级最大的误区是:分享。不少人误将卡片、文件和项目三个层级混为一谈,喜欢在卡片层级搞分享。这样每次撰写卡片时就增加了一个选择项:这张卡片我是该分享还是该存着自己看?增加的认知操作加大了认知负荷,从简单反应时变为选择反应时。所以尽可能在卡片层级少做分享。
接着说说卡片写什么?你可以坚持每天写三张卡片:反常识卡、人名卡、术语卡。反常识卡是在拓展你的认知边界,人名卡与术语卡则是让你尊重知识源头的创造者。为什么说多数学习型社群是低效的?因为它们不符合认知科学原理。有的强调大牛讲座,有的强调订阅专栏,有的强调读书/听书/拆书,它们也许有些微价值,然而从大时间周期来看,是低效的甚至反科学的。你见过哪个大拿是听讲座听出来的或者只看书看出来的?所谓大拿,是因为有了与众不同的作品。而听讲座、订阅专栏这种行为无法大时间周期践行。那些知识,就好比听了很多别人的道理,多数是司机知识,对生成自己知识体系的帮助微不足道。
因此,在开智部落,只剩下「卡片大法」,反常识、时间脉络、信息源头,这些是足以帮助你实践一辈子的。一周、一月、一年、十年与数十年,你都可以去践行。你无需别人的肯定,自己写自己的卡片即可。一旦你习惯了这套方法论,慢慢地,你就有了自己更好的学习习惯系统。写卡片越多的同学,感触越来越深。如果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但是在开智部落,你如果常常有这种心态,那是因为你太懒了——没写卡片。
给大家看一个例子。这是许豆浆同学写的一张卡片:
前几周读过的斯坦诺维奇、赫伯特·西蒙乃至卡尼曼,分别从认知心理、组织行为、决策角度,提出人类在理性决策上的局限性。而吉仁泽、还有本书的作者加里·克莱因,则将目光集中到人所处于的真实世界中、集中到自然主义决策视角上来。他们通过探讨人类在真实情境下所运用的「决策范式」发现:人们在面对高风险、目标模糊、时间有限、充满不确定性等困难和压力时,仍能做出有别于古典经济学视角下的「效用最大化」、但正确的选择。加里·克莱因和研究团队走出实验室、投身于鲜活「现场」:长住消防站和重症监护室、乘坐M-1坦克和巡航舰……近距离观察消防员、医生、军人的决策过程,提炼出人类在自然情境下所使用的多种能力——「力量之源」,建构了「识别启动决策」RPD模型(Recognition-PrimedDecision-MakingModel),拓宽了人们对人类决策行为了解的边界。
如果许豆浆同学不是如此辛苦写卡片。那么,这些决策科学要义,依然只是我一个人知道的「内隐知识」。而市面上的司机知识,则停留在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种水准。大家因为卡尼曼名气更大,诺奖得主嘛,极有可能只会去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