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兆光
年,是我从事管理咨询行业的第十七个年头。我明显地观察到,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这既得益于经典管理书籍的出版与引进,也得益于包括商学院和咨询公司在内的机构的努力。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多企业在组织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控制、业务流程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有益的实践。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当企业管理观念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以后,很多企业的管理依然是失效的,企业的投入与效益完全不成正比。除了在少数像华为这样的企业里,我们看到了管理的力量,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管理却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互联网企业的领头人表现出了对管理的反感,认为管理是一件高投入、低收益的事情,甚至公开表达管理无用论,并且要颠覆管理。比如我为周鸿祎做咨询的时候,他就曾经表现出厌恶“管理”的倾向。但是作为一名管理咨询顾问,当我们的理念遭遇挑战,一定不能想当然地判定对方是错还是对。所以最近两年,我有意观察了更多互联网企业的运行状况。当我开始了解小米、了解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真切的感受是,他们的管理方法与传统企业确实存在区别,是一种建立在管理机制切实有效基础上的宽松化管理。
雷军在招贤纳士的时候,始终强调其内部的合伙人机制,却很少讲考核、讲评价,甚至更多强调的是去考核化、去评价化。也是如此,没有严密的绩效管理方案,只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作为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过程控制主要靠勤复盘。经过总结我们发现,这类互联网公司所采取的是极简主义的管理方式。
我们不禁要去反思:我们原来的管理系统是不是太复杂了?能不能把管理简化下来,简单化的管理应该怎样去做?最近,我与施炜老师着手研究“中国企业成长导航”,希望通过研究中国的企业成长轨迹,发现一些其中的奥秘。
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企业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有哪些要素是某一阶段特定的,哪些要素是始终不变的,每一个要素的运行规律是什么,成长是建立在哪些要素的基础之上的?这些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本文就其中的一部分,与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一、机制先于管理
在做管理之前,企业要先定机制。当我走进小米以后,为了理解它所强调的合伙人机制,同时研究了管理思想的发展史。
在管理学界,第一本有成就的著作是出版于年的《科学管理原理》。但是,世界上第一家企业,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却诞生于公元十六世纪。在企业管理学没有诞生之前的几百年,企业是如何运行、如何管理的呢?
事实上,最早的企业管理行为来自于家族成员。也就是说,当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当企业主感觉自己无法面面俱到以后,就开始发动亲友来协助自己,以适应企业规模扩张的需求。比如,一个山东的商号,他要把分号开到广东,但是这种跨地域的经营,要面临交通不便、讯息不畅等问题,使日常管理无法进行,生产与业务无从监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想到了以“合伙人”的形式,委派一个人前往广东代为经营的方法,并在年终结算时候,依据分号的经营利润,按比例与这个人分享。这是企业管理最早期的一种机制,它解决了跨地域经营和无法监督之下的信任问题。但它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企业规模更大了以后,越来越多的分支机构鞭长莫及,该如何对不同地域,或者多个分号之间进行协调呢?如何进行资源的平衡?总店与分店又该如何配合?为了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才产生了“管理”。
企业的成长也是如此。通常,企业在建立之初,都会首先建立顶层机制,包括股东的投入比例、销售的提成制、生产的计件制等等,这些都属于分配机制的范畴。这种机制发展到一定程度,销售提成到一定程度,各个区域就变成了业务员的“天下”,他开始不情愿继续配合总部的战略思想,导致总部的一些战略原则浮于表面、无法落地。管理的需求就随之而来。
所以,企业开始着手对最初的简单机制进行完善。比如,重新进行战略绩效管理的建构,把战略目标进行分解,从销售目标的单一导向渐渐转向多元化的目标,进行不同机构之间的协同与整合,通过资源投放来控制人等等,这才是管理。因此,管理产生于机制之后。
通过对企业问题的总结,我们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在早期即存在机制缺位的现象。尽管老板带领着一个团队,有着很高的业务拓展能力,但是,往往因为他的一言堂,既不讲未来利益的分配,也不讲权力、责任的范围与边界,在处理业务问题时,事前一呼而上,事后依据老板个人的标准论功行赏。所以,中国早期的企业很像一个江湖,由于利益分享机制没有形成,完全凭借个人的判断,老板更像是一个“老大”,他所有的下属也只能是类似于随从而已。这种缺乏机制的企业,老板所带领的队伍就不能被称之为团队,只能说是围绕着老板建立的一个“圈子”。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当老板需要借助于管理的时候,没有机制的支撑,管理者就没有权利。他不知道自己拥有多少资源,也不知道将获得怎样的收益,从而使管理意图难以逐级推行下去,这是很多企业遇到的管理障碍。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现代互联网企业对合伙人制度的这种倡导,其实并不意味合伙人机制比管理更加发达、更加科学,而是几十年来中国企业机制缺位所要补的一课。因此,合伙人制的思潮是站在问题之上,对中国企业管理的一种贡献。
二、团队先于组织
雷军说过,他在小米创立之初,有70%的时间都在用于找人。小米没有林林总总的各级管理部门,基本上只是把几个重要的业务进行了划分,比如小米网、生态链、产品开发、手机部门等等,每一块业务由相应的人员负责,并组建相应的团队。客观地说,小米的内部管理确实不复杂,没有特别正式的组织、没有森严的等级划分,组织机构极度扁平。这样一种结构当中,人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小米还有一个特点,即从雷军以及他的合伙人,到产品总监、经理等,在讨论小米业务的时候,往往是高度一致的。小米的生意怎样做、产品怎样选、业务模式怎样走、怎样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什么样的方法论、采取什么样的互联网思维模式,他们的看法总是惊人的一致。这种惊人的一致,其实就是团队的力量。当你读懂了它就会发现,小米确实是一家很有希望的企业。
而在大多数的企业团队,在描述公司业务的时候,很难实现高度的统一,甚至老板对未来的描述,下面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生产与研发也会发生很大的分歧。一个团队,对同一件事存在不同的理解,这个团队的力量会有多大呢?他们的分工又怎样进行呢?
当我们再次审视这类企业,往往发现他们的领头人,在创业的时候并没有把机制想得特别清楚,也没有把管理做得特别到位。而事实上,我们创立一个企业,或者接手一个部门的时候,最首要的并不是如何确立组织职能,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核心团队,即团队要先于组织去思考。
尤其是在企业体量不大的时候,老板首先应该白癜风医院怎么走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