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原则 >> 正文 >> 正文

投资与管理心得科学以可证伪性为第一原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17-9-30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我们需要对人们的行为做解释时,往往会搬出一箩筐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遍真理、说教、谚语等,听上去似乎很“科学”。比如,我们大都听过“三思而后行”,但同时又被劝诫“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欲速则不达”但为什么有时我们又会听到“时不我待”;既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为什么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我们认为“行走江湖、安全第一”,为什么同样相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异性相吸”,为什么又“物以类聚”,我们劝人“顺其自然”,往往也会说“全力以赴”,等等。人们之所以爱用这些谚语与俗话用以解释一些行为或现象(即使之前在解释同一类型事件时曾用过),是因为它们难以驳倒。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可以拿出其中一条所谓的真理、谚语来解释一番,我们往往会误认为资金是判断他人行为与人格的高手,这恰恰就是普世智慧的可鄙之处,它们压根不承担被驳倒的风险,它们属于"后见之明”的智慧,不具备真正预测性的意义。基思·斯坦诺维奇在“HowtoThinkStraightaboutPsychology”中探讨了以上未经实证检验的常识误区对于人们思维认识的误导,同时也是在佐证科学可以帮我们生活的更好,消除生活中诸多未经验证的伪科学带来的威胁与荼毒。

那么什么是科学?我们可以先以“什么不是科学”切入。科学既不是由内容来定义的,宇宙万物并不能简单区分为“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两类。科学也不是由特定实验器材的使用来定义的,如试管、电子设备、白大褂等只是科学的附属物而非其本质特征。所谓科学,其实“是一种思考与观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的方法”。科学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1)系统的实证主义;(2)公共可检验的知识;(3)验证可解决的问题。这三条特征构成有机整体,“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科学也是如此,没有一个研究者是孤岛,每个研究者都与科学团体及其知识基础相联系,这种联系促使科学累积迭代,新的探索不断面世,力求超越已知。

所谓的实证主义,是指“基于观察的实践”。科学家就是通过验证来找寻世界的规律。这如今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在过去却并不显而易见,恰恰是科学态度历经两个世纪传播凝练而来的结果。然而,简单的观察并不够,如只是简单记录所观察的事物并不能必然导致科学知识的产生,“系统的”是指科学是结构化的,所观察的结果能够解释自然世界的一些潜在的本质。这就如投资中经常提及的商业本质,系统化、结构化的剖析商业盈利的本质,更多是在要求系统化的分析市场、需求、生产、供给及各环节有机联系的一项商业科学,它不仅仅是指一个模型、一个特例化需求的满足、一个生产计划的提出。

某种意义上,科学知识公共性的,即科学并不单独存在某个特定个体的头脑中。如果只是某个人、某个团队提出的发现、发明、理论,而未经科学团体、他人批评与验证,那科学知识并不能称之为科学知识,它必须为原始研究者之外的其他人获取、扩展、批评,或得以应用。科学必定需通过可重复性检验从而实现其公共性。“一项发现如想在科学界获得公认,就必须以一种能够让其他科学家尝试相同实验并获得相同结果的方式呈现给科学团体”。所以,SCI、EI等公共期刊的学术论文便是科学被检验的方式之一,这么想,发论文应该就不那么痛苦了,这是为科学添砖加瓦,同时也是为科学界优秀同行所认可。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不是一个可实证的问题。科学针对可解决、明确具体的问题进行实证。如果在当前所掌握的经验技术条件下,问题无解或理论不可验证,那么研究便无意义。一个不可证伪或证实的可爱想法,对于科学有什么意义呢?科学诞生进步的步骤便是:提出理论解释特定现象、根据这些理论做出预测,实证验证这些假设,基于检验结果修正理论。这也是李善友讲的第一性原理的本质,基于事实的演绎法运用。当然,要辩证看待问题可解性,当前不可解,不代表永远不可解,当前的“谜思”可能是日后的“问题”,例如,对于地球形状理解完善的过程,最初的地平理论是基于平原(大部分有文字的人类文明起源于平原)的地球表面每公里曲率为0,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接近事实的,拉托塞尼斯通过太阳在不同纬度上投射不同长度的影子,"计算出地球周长为2.5万英里,从而计算出球体曲率是0.度/英里",与0的差别很小,人类花了很长时间放弃“地球是平的”这一观念,当然理论并没有止步,"现在已经证明,地球在赤道附近略微凸起,而在两极附近略微扁平,被称作扁球体,从北极到南极的直径是英里,赤道直径是英里,所以,地球的曲率并不是一个常数(像一个理想的圆球那样),而是在每英里上有约7.英寸到8.英寸的微小变化”。所以说,科学就是在把“谜思”变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PeterMedawar曾指出,科学的一部分创造力就在于寻找处于人类知识最前沿、并可以用实证技术加以解决的问题。

那么问题或者说理论是不是可检验的是解决怎么判定呢?要确认某项理论是不是可检验的,方法便是确保该理论可证伪。可证伪性标准是指对某理论的新证据进行评价,必须使新的数据具有证伪该理论的可能性。如今投资界,各类风口披着伪科学的外衣就泛滥起来了,各种评论新的市场风向即将代替旧的市场风向掀起风浪,新的蓝海将掩盖旧的红海,这类武断的言论有的时候是“碰巧正确的”,但并不是经过科学验证得来的结论,所谓的以个例、经验所推定而来的结论是沙堡,但不能不说它们带来了影响,市场有可能就此紊乱、资源利用浪费、市场发展迟滞等等。可证伪性标准主张,一项理论如果有用,它做出的预测必须是明确的,理论必须两面兼顾,它应该告诉人们什么事情会发生的同时,什么事情不会发生。如果不会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就必须修正理论或寻找新理论。如果理论预测涵盖了所有观察到的数据——就如一开始提到的谚语式的普世智慧、怎么说都对,那么它将永远不能被修正,同时我们会被禁锢在当前的思维方式中,不再前进,科学理论不可能再往前进步了。这里的理论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含义,科学上的“理论”不是未经验证的猜想,而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它们能对一组数据做出解释,并对未来实验的结果作出预测。目前在科学范畴内探讨的都是一定程度上被证实了的、所作出的预测并没有与现有的数据相矛盾的理论。它们并非纯粹的猜想与直觉。因此,当要判断人们提出的说法是不是科学的,想想所处行业里公认的最新科学理论,譬如,经济学理论基本能涵盖现有的经济现象与问题,不能对经济做出预测性解释的理论也在不断被修正中。

不可证伪的全能理论对于我们认知世界而言确实很魅惑人,在纷繁变迁的现代世界中,这类理论千年不变,太省力了是不是。“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拥有强大的心理吸引力,其秘密在于它们能够解释一切事情。预先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能理解它,不仅给你智力上的掌控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你拥有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Magee,,P.43)是的,安全感,但这并不是科学所求,这种安全感只会让科学知识陷入停滞发展状态。科学不断调整原有信念,这往往与普世智慧或常识直接发生冲突。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可证伪原则的话,我们的生活品质将会大大改善。我们将不再相信所谓的星座学的水逆一说,而是更为谨慎或作出更多更好的计划以便利生活。也会鉴别出巴纳姆效应(每分钟都会有人上当受骗),研究发现,大多数成年人都会认为泛化的个性总结都是准确的,并且都是对自己独特的描述。例如,“你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总是及时地帮助别人。但是也有一些时候,你会发现你有一点点自私……有时候你太终于自己的感受以至于会暴露过多的自己。你善于思考,并且对任何事情,在改变想法之前都希望看到证据。如果你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你会非常小心,直到你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才会充满信心地行动……”(谢尔默,,P.6)其实这类描述我们经常在星座分析中看到,这下知道星座分析的“奥秘”(伪科学)了吧。再比如,当与某人激烈争论时(也许是给出强有力的反击来捍卫自己观点的时候),有多少次你会突然意识到你搞错了某个关键事实或论据?这时你会怎么做?是收回前面的话,并承认错误,同时承认别人的解释现在看起来更合理吗?可能不会。大多数人一定会采用“无限合理化”的策略,即没完没了地寻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先前的错误辩解。似乎每一方都试图在不承认失败的情况下使自己从争论中全身而退,最不可能做的是承认自己错了,很没面子是不是。这样的话,双方都会更加疑惑:到底哪一种信念更接近真理?如果我们能理解科学的可证伪性,当我们的信念与观察的事实冲突时,我们最好是调整信念,而不是否认事实与坚持错误的想法,这样我们将会很少遇到一些个人和社会问题。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要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