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把人的精神心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本我”是生物本能的我,“自我”是现实社会的我,“超我”是道德理想的我。
本我按照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的原则行事,展现了包含人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的原始的自己。超我与本我相对,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代表了人自我的典范。
管理,主要是对人和事的管理。在管理思想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制度、规范、标准的科学管理,另一种是强调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
在实际的管理情境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人情与原则、坚持原则和灵活应对的冲突,以及人与制度的矛盾。而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意义上,科学管理与人性管理则是对不同维度人性的管理。
科学管理成型的科学管理是泰勒“铁锹试验”的成果。这一试验采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让人从事专门化、重复性的工作会带来较高效回报,试验产生了计划与执行分离、标准化管理等系列管理策略,更重要的是,把过去依靠经验积累与“学徒式”经验传承的工作方式,转变为规范化的依靠计划、组织、控制等流程的管理制度,管理者是帮助工人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工作中遇见的问题的人。
许多人批判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忽略人性,认为科学管理发挥作用的场景主要是福特汽车的流水线,让人成为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人。但如果从本我和超我的对立来说,在对人的管理上,科学管理是对抗人性弱点,管理“本我”中因无意识获取快乐而导致的问题,减少磨洋工,消除浪费。
人性管理人性管理是对科学管理批判中的一次转变,其中最值得纪念的是梅奥的霍桑实验,这一发现了科学管理逻辑之外有关人的工作关系、情感等与绩效非直接相关的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潜藏在制度的约束背后,影响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在这之后,管理者意识到要在事之外,强调组织的人文关怀和如何满足员工的多样性的需要,在此之后的一系列管理学理论转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