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0日,在华南理工大学顺利举行的第五次“中国管理50人”论坛上,来自东北大学的孙新波教授从“换道超己”、“重建认知”以及“未来不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管理哲学的框架、原理以及实践的思知行一。以下整理自孙新波教授的现场演讲内容,有删节。
学者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东北大学EMB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年度十大管理创新领袖·思想者,沈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首批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沈阳市“三育人”优秀个人,沈阳高校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东北大学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与战略管理、管理哲学与本土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
一、观:宏观·微观·中观
各位老师,下午好。接下来,我将用很短的时间讲一个很宏大的题目。首先回答一下王老师的问题,为什么在题目中加一个“观”字?其实,“观”对于中国特色管理模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从宏观角度来看,是源于伊·普里戈金的这两句话对我的一定启发。“西方的传统(带着它对实验和定量表述的强调)和中国的传统(带着它那自发、自组织的世界观)终将结合起来,共同走一条新的自然主义道路”,“中国科学并没有得出运动定律的定量公式”。
从微观来看,我觉得一个微观个体无非是经历了四个过程,即“凡始皆笑;渐成一体;磨练绝活;自在无我”,这四个过程经历以后就是“物多而后可观”。这就是“玄:经历苦难-开悟智慧-多后可观”。
从中观来看,“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讲的主要是中国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下,如果我们有了全观的视野才有全球的事业,真正的中国管理式/中国式管理、东方管理或者管理的东方学派、中国学派等等才可能建构起来。
下面,我将从“换道超己”、“重建认知”以及“未来不迎”三个方面汇报管理哲学的框架、构念和实践。
二、天下框架,换道超己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不知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为什么是换道超己呢?原来我们讲“弯道超车”,后来又讲“换道超车”,其实超的是自己,所以叫“换道超己”。
(一)一个问题
如何从《管理学原理》过渡到《管理哲学》?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如何跳出《管理学原理》的职能框架?这是非常难的一个过程,在跳的过程中有了24个字的思想收成,即“纯苦无乐(lè),是谓大乐(yuè);有苦有乐(lè),是谓中乐(yuè);无苦纯乐(lè),是谓小乐(yu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跳呢?怎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两种方法。
(二)两种方法:画图+文化赋能
第一种方法是画图。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学会画图就是自己找到了从不确定到确定的知行合一路径!
一个公式V1.0:未来管理=古代中国管理艺术+现代西方管理科学
一个公式V2.0:未来管理=古代中国管理艺术×现代西方管理科学
一个公式V3.0:未来管理≈古代中国管理艺术×现代西方管理科学
一个公式V4.0:未来管理≈古代中国管理艺术×现代西方认知科学
第二种方法,用新词来说叫文化赋能。这当中的文化主要是易和道。中国的易学若从国学角度讲,其‘国’则是国际化之国,非中国一国之国;若从易理角度讲,其‘理’更是全球化之理,非中国一国之理,这与西方科学的普适性是完全一样的。以家人卦为例,家人卦排序在明夷卦之后,家人受伤,赶回家中,人有烦恼,有困扰的时候,就会跟家里人倾诉,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国学乃国际之学,所谓易理乃世界之理。将国学理解为中国之学,说小了,实乃不自信的表现。
在此,借用钱穆先生在《中华文化十二讲》中的原话,“倘使一民族本身无文化,专待学别人,其前途必有限,其希望亦黯淡。我们这几十年来最大的毛病,在我们不认识不爱惜自己文化,循至于无路可走,只有私人各奔前程,各走各的路,弥天漫地只是功利,只有自私,只顾眼前,把国家民族摆在后。”在我而言,学会易道等文化赋能就是自己找到了用确定迎接不确定的阴阳和谐解决方案!
我认为,图与易的结合是思知行一。思是不确定的,知是较确定的,行才是确定的。画图与易道等文化赋能这两种方法帮助我最终画了这么一个框架,即管理从职能框架(人为它然)过渡到天下(四季时空)框架(为人自然)。
我的解析如下:《管理哲学》所揭示的管理的本质属性是管理的过程性(波-无限博弈)和结果性(粒-有限博弈)的统一。现实一定是动态平衡、多元运行,波粒二象共存统一,统一了以后才能从个体过渡到集体,才可能发挥基于个体尊重的集体优势。在这一点上,卢梭、马克思、福列特、斯隆和坎特的观点(集体组织和群体智慧)与东方智慧高度一致。能如此,才可以欣赏到“鱼在水中,水在鱼里”的美妙。我们通常都会看到鱼在水里面游,但是忘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水在鱼里,所以,不光是鱼在水中,水也在鱼里。
(三)三层认识
1.整分合
这个框架背后有三点认识,第一个认识是整分合。从图中纵向来看,整一、分二、合三,它不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正、反、合”,正反合丢了一个东西,把顶上的东西拿走了,没有整一,一开始一定是一个整体,不管多小也不管多大,所以庄子讲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即使你小到了很小的量子级别也是一个整。然后分二,分二是分了两个,笛卡尔的绝对分,物质和精神的绝对分才是导致今天这么多问题的源头,因此理论和实践是合在一起的。然后合是什么,合三,现在就到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分久必合”阶段。所以我说三是“思知行合一”。
如果这个图横向来看,我们得纵横交错,有经线也得有纬线,我们套用一下现在最著名的第一性原理,实际上没必要套用,因为我们的文化比它要深的多,但是大家喜欢第一性原理这个东西,起点、过程、结果,整体、分割再整合起来,上面就是整分合,下面一切的人事物和人事物的一切,无非是三理,“物理在前,人理在中,事理在后”。所以它不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正反合”,也不是笛卡尔的二元分,也不是传统提法的“总分总”,总分总俩字一样容易引起歧义,就是中国的一二三一,第二个一和第一个一不一样,因为它创新了。
2.天下三义
第二个认识是天下三义,即要学会定义、善于反义、追求正义。为什么要学会定义呢?在万物互联时代,可能一切都需要重新定义,而想象力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定义之后要善于反义,还是出自《道德经》,它有一句话叫“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什么是反义呢?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企业家永远是弱者”。《周易》里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这就是“大人”。我们的企业家,也就是道德经讲的“大人”,他/她永远是弱势,永远是弱者。《道德经》的“弱”意指的是《易》里面的坤阴,道是阴,就是厚德载物。儒是阳,自强不息。第二个例子“管理者首先做减法”,好不容易熬上一个管理者,你让我做减法?是的。管理者如果不做减法,就不能从管理到领导者,这就是善于反义。最后是追求正义,做管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要讲有关苦乐的24字的思想收成。追求正义,无中生有,有中生忧,是这个忧患让我们生出了有和无。
如果能掌握学会定义、善于反义、追求正义这三个义,我认为就可以达到程颐说讲的,“立非常之大事,兴不世之大功,成绝俗之大德!”
3.想象力
第三个认识是想象力。如果把东、西方做一个比较的话,最大的差异在于西方原子还原了对确定性的追求,真理探索,倾向于科学;而东方整体生成了对差异性的包容,道路探索,趋向于人文。而两者之间有没有共性呢?我以为最大的共性在于苦难,苦难是人类的共有情怀,苦难是创新的共用熔炉,苦难是文明的共享子宫。只有两个极点是绝对的、确定的,过程都是相对的、不确定的,这恰好用来比喻和对应领导面临的各种情境。
基于“易学的整合式领导”理论框架
第三个认识是想象力,我就用想象给管理下了一个定义。什么是管理呢?我是这样定义的,“管理无非是一场想象罢了,这想象在于设计与选择,一切皆在于设计与选择。这设计与选择来源人性,并最终重构了人性。”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种认识背后的认识是什么呢?为了认识背后的认识,我给它画了这么一个图,右边是从无极到大业,左边是从不知道到大数据,中间就是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说是前面提及的三个义。然后横向来看,刚才的整分合和三义和想象力,那么再往下看,也就是DNA和伏羲女娲了。
三、基本原理,重建认知
什么是原理呢?《星球大战》里边有句话“强大的原力在我们家族一脉相承,我父亲有,我妹妹有,你也有!它已经觉醒了,你看到了吗?”所以,原理就是原力,原力就是新动能。但是新动能够不够?驱动它的源头是什么呢?在《管理哲学》就是所谓的反、谦、素。
仍套用大家喜欢的第一性原理建构《管理哲学》的第一性原理,它的基础逻辑是这样的:美国管理式,日本管理式,中国管理式。我们的人性有很多种,如X理论、Y理论、Z理论、人性善、人性恶、不善不恶、又善又恶、不知善恶……我们的组织呢?有它组织、预组织……从抽象归纳来看,也就是反、谦、素。所以,《管理哲学》第一性原理是基于想象力的“反谦素”论,它是整分合的。对此,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很有必要去融合创新。
基于这样的认识,提了三个构念。第一个构念是反管理,第二个构念是谦自驱,第三个构念是素人性。
(一)反管理
什么是反管理?这个词是这么构建出来的?最早就是受木田元《反哲学》的影响,它有一个反哲学,我就造了一个反管理。那么,什么是反管理呢?我给它这样定义。反管理指的是为了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和组织中的人的幸福快乐,利用科学的工具性和哲学的批判性获得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治理的真、善、美的循环。反管理必然指向和针对管理,反管理不是对管理求反,反管理是涵盖管理的一种新的范式。反管理既是自身自发现,也是自身反发现,还是反身自发现,也是反身反发现。反管理是我和你的统一。它是全观视野下的整体生成,具有演化性。它可以用来解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那么,反管理的工具是什么呢?反管理的工具是式盘,它是模仿宇宙结构的工具,特点是符号化和格式化。它既是囊括各个分支知识的知识网络也是做一切相关分析的逻辑工具。实际上,我认为式盘就是中国人餐桌的隐喻,式盘就是中国人的饭碗。你看我们吃饭都是圆桌,就是那个东西,我们的文化,百姓日用而不知,它的背后机制是什么?它的机制就是整体生存论和原子还原论的统一。。式盘是中国实践理性的过程呈现,也是西方认知理性的结果呈现。反管理式盘由内向外的层展体现了整体生成论的思想,反管理式盘独立的式层体现了原子还原论思想。
工具是式盘,逻辑是整体生成和原子还原,那么用华为这个案例来解析。任正非先生的思维系统是灰度哲学,灰度就是每个当下都有巨大的无穷性,都有无数只看不见的“隐形之手”,在左右着事态的发展。任何情况下都会考虑到两个极端,对极端情况有了准备,具体的动态平衡点就选在了中间的某个点位上。这叫执两用中的中道思维,这是自然而然的大智慧,因此大事听心,小事听脑,中事交互,这是反管理。
(二)谦自驱
我们现在都讲自组织,那么什么驱动自组织呢?我找来一个东西“谦”,为什么找到了“谦”?因为我发现在六十四个卦里面,只有谦这一卦六爻皆吉,其它六十三卦都是正反两个方面,所以我就用“谦”来解析自组织。
我写了一篇文章《水式自管理》,那里面用道和谦进行分析的,我用的案例是《海尔是海》,张瑞敏年写的一篇小文章。从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范式出发,结合《海尔是海》的分析,建构了“水式自管理”范式,其中“水式”主要从感性思维进行分析,“自管理”主要从逻辑思维进行阐释。“水式自管理”范式,指的是从“水”的隐喻出发考虑“谦”的核心特征和“道”的基本含义的一种管理范式,“水式自管理”范式的本体论是“自”,它追求的是自然的自我和自我的自然的组合。认识论是“辶”,它追求的是以曲径和坦途相结合的基本认知和路径选择。方法论是“丷一”,它追求的是阴阳平衡和阴阳不测的矛盾统一。这三者组合而成的规则体系就是“水式自管理”范式的基本规则体系,其过程表现为由“谦卦”所萃取的六大阶段。
下面用谦卦的六爻来解析一下这六大阶段。海尔现在规划的一个阶段是七年,这显然是规划出来的,七日来复,一周七天,七年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水滴,那时候很小没有人知道,叫谦卑自牧。第二个阶段变成溪流了,水不断地聚集,变成小溪、小河了,叫鸣谦得中。第三个是湖泊,河流不断地汇集,变成湖了,叫劳谦民服。第四个成了江河,撝谦德正。第五个是海洋,谦逊不富。第六个是天空,叫谦德遂志。它现在在第五个阶段,第五阶段或者年才结束。如果按照7年来算,第六个阶段还要七八年。
谦自驱实际上要回答什么?它要回答管理背后研究的关系。我们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关系管理,就是一个自我管理。那么实际上,人单合一的自主人假设,其背后就是这样一个观点。人都是天然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人性的本质,而管理在本质上处理的就是“人”与“我”的关系。管理研究关系,就是要基于自我管理、突破自我、打通人我、走出小我、成就大我。这就是健康的关系管理:第一是反省后的推己及人;第二是尊重后的肯定他人;第三是宽容后包容大众。只有明确谦自驱的自管理,才能做好健康关系管理。
(三)人性素
人性假设都那么多了,再造一个新词有没有必要呢?我觉得,它回答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怎么样融合人文和科技,从人性的视角吸取持续激活人人共创的成长活力,所以提出了一个人性素的假设。基于孔子的“素王”提法和洛克的白板理论,然后从七个方面给出了解释。问题不在这儿,问题在于这七个方面是怎么想出来的?除了翻阅文献和著作之外,我想它主要是这么想出来的(见动态图),先是点,然后点连成线,线连成面,面连成体。体又是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比最开始的点大一点而已。
受此启发,我想引用杨振宁有一句话,“搞物理科学的人,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zz/1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