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人生算法就是每个人给自己的一套编程。你的底层算法是什么样的,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来源
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
作者
喻颖正
编辑
混沌君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话题: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差别在哪?
很多网友纷纷列举出了自己身边厉害的人思维方式,比如做一件事情时总是准备好PlanB的“预演困难思维”;广泛涉猎,在多个领域都是小能手的“超越领域型思维”;把一个具体问题一步步拆解的“结构化思维”等等。
总之,那些“很厉害的人”,似乎总能依靠自己的一套独特思维方式把握自己的命运,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自由。
谁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可想要成为很厉害的人,难题有两个:
——究竟什么是很厉害的人?
——很厉害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这两个难题的矛盾之处在于,厉害的人越厉害,对于平常人来说,就越难模仿、借鉴、学习。
而唯有探索这个时代最厉害的人的“认知地图”,掌握他们的底层算法,才有机会成为高手。
什么是底层算法?
以蚂蚁来比喻:科学家们发现,蚂蚁出动搬运食物的时候,不管地形多么复杂、距离食物多么遥远,它们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线。
原来,每个蚂蚁一开始都会随机选择一条路线,并且留下信息素,也就是记号。若干只蚂蚁找到了食物,也留下了若干条搬运道路的信息。
最后,短路径上的蚂蚁数量总是比长路径上的蚂蚁数量多。因为路越短,相同时间内往返的次数就越多,也就在路上留下的信息素就越多,蚁群会慢慢聚集到最短的路径上。
蚂蚁不停重复这个过程,最终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径,这就是著名的“蚁群算法”。
想象一下,你自己就是一个蚁群。每时每刻,每个决策的你,每个行动的你,就是一只蚂蚁。无数个不同时刻的无数个你,叠加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智能系统。
蚂蚁之间的传输控制协议,是这个智能系统的算法。不同时刻的你之间的关系和连续性,是你的算法。
该算法采用了强化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一种,它能自我学习、不断进化。
也就是说,人生算法就是每个人给自己的一套编程。你的底层算法是什么样的,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能成为有强大底层算法的人?
我们的认知系统,都是建立在钟表宇宙里的,像钟表那样精确运行。然而现实却充满不确定性,不可预测,难以计算。
问题还不止于此,我们甚至无法真正控制“自我”。大脑中并不真正存在一个中心,“我”只是由无数个“涌现”串起来的电影角色。
这话什么意思呢?
人类的智力具有“涌现”现象,也就是说具有“无中生有”的能力,这会产生原来没有的创意,但这种能力也会产生大量错误,因为很多想法只是你想当然的认为。
进一步,我们花时间试图控制不可预测的那些东西,却对自己自暴自弃。我们的知识都是牛顿时代的,我们的行为方式是牛顿时代的,我们的学习方式,也是牛顿时代的。
而厉害的人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既承认大多数物质系统具有复杂性质,又知道,加入抛开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钟表式科学的这种典型策略在封闭环境依然是奏效的。
所以,他们尝试在个人半径里,来打造“机器”。
机器学习强调如何基于环境而行动,以取得最大化的预期利益。其灵感来源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即有机体如何在环境给予的奖励或惩罚的刺激下,逐步形成对刺激的预期,产生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习惯性行为。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说:“从出生开始,我们便踏上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旅程。这两股力量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又不尽相同。如果仅仅是知识储存量的增加,以既有的思维模式来运算资料,谈不上真正的学习,更谈不上成长。成长是指思维模式本身产生改变。”
我们大脑神经是可以后天塑造的,每秒即逝的那个“我”,并没有被不可逆的时光之河裹挟而走,而是被写入“我”的底层算法。
然而,我们只能控制我们可以控制的,让其它涌现而来。
怎么做到呢?
混沌君拆解了喻颖正的新书《人生算法》,喻颖正(老喻)是公号“孤独大脑”的作者。本书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底层算法”,发现高手往往都是通过“9段心法”,在智力和情感的探险游戏中实现对于自己人生的掌控。
闭环:
靠谱做事的能力
“闭环”这个词来自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一个模型。管理学上的闭环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戴明提出,PDCA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知识增长模式,每一层都是一个独立的PDCA循环;新的循环把上一次循环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于是越来越接近螺旋结构顶端的终极目标。
当我们拆解大脑认知的时候会发现,大脑从“获取信息到采取行动”的过程同样包含4个动作,分别是感知、认知、决策、行动。我们积极地做以上4个动作,就可以完成认知的闭环。
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视角来看,闭环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完。我们平时夸一个人靠谱,也就是说他“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扎克伯格创业初期,在Facebook的办公室墙上贴了这么一条标语——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这个行动准则,就是要激励每一位员工按时交付,快速行动。
要是团队里有人不同意怎么办呢?
亚马逊的贝佐斯也碰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解决办法是:“不同意,但执行。”贝佐斯有一句话,说服不同意的员工特别管用,他会说:“你看,我知道我们意见不统一,但你愿不愿意跟我赌一把?”把员工快速拉回到完成闭环的轨道上。
闭环的能力,对于企业家而言,就是要敢于决策,敢于拍板。对于个人而言,就是敢于行动,敢于试错。
那么,如何完成闭环呢?
遇到问题,我们与其闷着头想,憋大招儿,不如迈出双腿,先完成一个闭环再说。勇于尝试,不停修正,自然能一步步逼近问题的最优解。希伯来语有一个词汇“Chutzpah”,这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是“厚颜无耻、胆大包天、傲慢自大”,同时,它也指一个人即便不断失败,也会重新站起来积极尝试。
换句话说,我们在闭环这件事上吃的亏,并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做不做”的问题。
也就是说,真正的问题,出在了思维方式上。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被决定了,不会变化,别人的评价就是给自己下结论,所以他们极度在意外界的评价,而非事情本身的乐趣。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的人呢?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合作开发了一款“奖励过程”的游戏。学生们每一步的努力、策略和进步都会受到奖励。而不会像应试教育那样,只奖励结果,只有高分才算成功。随着游戏的深入,学生想出更多的策略,当遇到特别难的问题时,也展现了更为持久的韧劲。
闭环是为了形成一个反馈系统,给自己的未来按下启动按钮。
我们通常认为,闭环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其实不然,它不是为了给别人,抑或给自己一个交代,而是给未来一个交代。
采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迈出用行动改变自我的第一步,你就能获取和未来的某种连接。
切换:
自如切换大脑两套系统的能力
大脑里并行着两套运行系统:一套是快速、自动并且基本无意识的,一套是缓慢、刻意和深思熟虑的,可以分别被称为“自动驾驶系统”和“主动控制系统”。
“自动驾驶模式”的特点是快,例如,你在驾驶汽车遇到突发事件时猛踩刹车,这是一个自动处理的动作,包含了反射、本能、直觉、冲动。“主动控制系统”则显得有些迟钝,因为它需要深思熟虑,调用经验、记忆、分析、理性。
为什么大脑会形成两套截然不同的系统呢?
这需要我们追溯大脑的进化历史。人类的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由大脑进化较早的部分支配,包括小脑、杏仁核和基底神经节等。而主动控制系统,则在前额叶皮层运行。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靠自动驾驶系统在运行。
这是因为自动驾驶系统非常优秀,能帮我们快速处理日常事务。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写道:“一个人把球抛向高空,再接住它,仿佛他是通过一系列微积分方程算出了球的轨迹,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或不在意什么是微积分方程,可这并不影响他的球技。潜意识里的某些功能,替他做了数学运算。”
另外,主管主动控制系统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太年轻了。加州理工学院行为经济学教授科林·凯莫勒说,前额叶皮层是人类独有的,它非常薄,很容易超负荷,指望它来作更多深思熟虑的决策,让我们少干拍脑袋的蠢事,其实不太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天天都在说理性思考,但真要做起来就觉得很不舒服,很反人性。
如何培养在两种模式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呢?
第一,把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交给“自动驾驶系统”。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自己将琐碎的日常决定自动化,从而将精力集中在重大决策之中。他只穿灰色和蓝色西装,在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减少作决策的次数。奥巴马说:“你要给自己的生活设计一套刻板动作,这样就不必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分心。”
第二,使用“自动驾驶系统”后,积极用“主动控制系统”复盘。
当你将自己熟练的事情交给自动驾驶系统后,这件事可能会被忽视,你也不再进步。你就可以用复盘自我审视,不仅可以给自动驾驶系统做体检,还能提升其性能。
第三,在大脑中用“主动控制系统”模拟“自动驾驶系统”。
每年的大赛之前,老虎伍兹都会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作精神和身体上的调整。开车到比赛现场,在那里练上几轮,等到回家之后,伍兹躺在床上,闭着眼睛。他说这是在脑袋里练习,那些比赛中需要的击球。
这种精神备战法,被称为心理演练。传奇高尔夫球手鲍比·琼斯这么说:“高尔夫球赛发生在一块只有五英寸的场地上——那就是你的两耳之间。”
内控:
防止被自己欺骗的能力
内部控制点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提出,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罗特认为,具有强大的内部控制点的个体会相信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行为,并且认为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后果,这些后果取决于他们是否要主动控制这个结果。
美国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说,“在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要想善用这段距离,并不容易,这是因为:
1.人的专注力带宽非常有限,人脑每秒钟能够接收万比特的信息量,但其中只有50比特会被大脑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加以处理。
2.信息泛滥让人的持续专注力下降,微软调查显示,年人们的持续专注力达12秒,到年就下降到8秒。
3.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智能手机和网络使人们不再那么敏锐。
要如何建立内部控制点,暂停自动模式,开启主动模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认知飞轮,由感知、认知、决策以及行动4个环节构成。他们就像要共同完成4*米的接力赛跑的四个人,而彼此交棒的时刻,就经常是认知容易出现问题的时候。
例如,“感知”作为侦察兵获取了某个信息,但因为太敏感或情绪化,很难客观评价各种可能的情况,结果到了内控点他不交棒,拖到认知环节。又比方说,“认知”作为一名军师,优点是特别智慧,考虑问题周到,但让他拍板,可能就会因为想法太多而优柔寡断,不及时把接力棒交给将军气质的“决策”。
现实生活中,有两类人经常在认知飞轮的环节之间掉棒。
第一类人有点懒,没有在恰当的时间节点主动思考。
新西兰科学家保罗·卡拉汉说,人们做不出聪明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动机或能力有限,而是他们缺乏对思考时机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就体现为我们在“内控点”的暂停能力。就好像在一条路上走,明明有个岔路口,如果你停下来想一想多半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但大部分人压根没有停下来。
第二类人爱耍小聪明,总是自圆其说。
他们不能忍受不完整和不确定性,总想跳过交棒时刻,把认知飞轮接力赛尽快跑完。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迈克尔·加扎尼加发现,大脑会为此编造理由。爱耍小聪明的人很擅长找到一个解释,然后就觉得自己想明白了,想赶紧蒙混过关。
为了避免掉棒,你需要在大脑里设立一个立项决策者的角色。
立项决策者是四人接力赛的总教练,指挥“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四个角色完成接棒和赛跑。你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挥舞小皮鞭的狠人,督促我们完成每个角色的任务,顺利交棒。我们常说,“一个人要对自己狠一点”,说的就是你脑海里的那位立项决策者不跳过、不逃避交棒时刻,主动思考。
还可以参考巴菲特的做法。巴菲特说自己如果不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理由,就绝不交易。这个交易可能是错的,但自己必须有一个“交易答案”。比方说,在纸上写:“我今天要花亿美金来买苹果公司,因为……”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不要买。
写在纸上能有什么用呢?其实,就是建立了一个节点,人为制造了一个“内控点”,防止爱欺骗自己的大脑过于冲动。
重启:
在不确定环境中不断重启的能力
无论遇到什么打击,都可以若无其事地站起来的重启能力,是当今社会不确定环境下的底层生存能力。在解锁重启技能的时候,往往会有两个挑战:
第一,舍不得丢掉旧的。
人是一种恋旧的动物,很难轻易摆脱过去。在面向未来做决策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zz/1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