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卢晓东,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满都拉,日本Benesse教育综合研究所持任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日本小学实行打散分班制度,其起源受到日本教育学家谷本富影响。谷本富的两个核心教育概念是“自我发展”和“顺天”,其教育理念与赫尔巴特教育学相关联。从内心自由和个性发展出发,赫尔巴特主张警惕“过度的教育”和“强制”,提醒教育者不要与固定学生相处太久,避免让教育者的“手”经由长时间的热情施教而伸入学生心灵深处的角落,影响学生的内心自由和不同于教育者教育目标的个性发展。赫尔巴特主张教育者要竭力避免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学生,教育者需要悬搁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判断,这两点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生长。教育制度安排的现实出发点应该是,每一名教师都是不完美的;即使一个教师是完美的,他在逻辑上仍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性。合作育人是现代学校的核心本质和制度优势。从内心自由和个性发展出发,从对现代学校年级制的本质分析出发,打散分班成为赫尔巴特教育主张直接的制度推论并在日本成为教育现实,这是与其“五段法”不同的另一面。打散分班是细心保护学生天然荣誉感的教育制度,有助于学生在交际中自由成长。打散分班有助于培养出具备独立判断力、审辩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学生不进入范式陷阱因而更具有创造力。打散分班很可能是中国未来小学分班制度的发展方向。
一
打散分班制度概要
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如何分班是一个重要但尚缺乏深入研究的问题。传统上,大陆小学在一年级采用“阳光分班”确定学生的班级组成之后,一年级到六年级班级的学生组成基本不变。“打散分班”主张小学期间每学年(或者隔年)进行班级学生重组,之后教师重新选班。理论上,打散分班会在八个方面会带来新的教育价值:第一,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任何考试、面试都是无用功,本质上有害。第二,从语义上,也从教育实践中根本消解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家喻户晓的隐喻。第三,使得学生与固定教师相处短暂,学生没有充分时间被教师“确定地”、“毫无怀疑地”戴上“后进生”的标签;“后进生”概念从根本上被消解,“后进生”转化工作也从逻辑上被取消,“留级生”概念将淡化。第四,在小学教育中引入了更多真实、频繁的变化,给予学生机会在真实、具体的频繁变化中学习变化、习惯变化。第五,帮助学生从固定的小“朋友圈”中走出来,形成大的“朋友圈”,使学生在小学就开始学习与陌生人快速熟悉,有珍贵的机会去快速认识和熟悉新朋友、新环境,使其能适应分工与合作的现在与未来。第六,师资资源的分配将比“抽签”公平更加公平公正,学生向名师学习的机会更加均等。第七,旧的分班制度使学生成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人质”,打散分班使学生不再是“人质”而获得解放。第八,彻底消解了家长择班动机。因此,打散分班可能是未来中国小学分班制度的发展方向。
日本很多小学都实行打散分班,每年或隔年都要打乱原来班级的学生组成,之后再次对班级学生重新组合,任课教师也重新分配选班。打散分班在日本称为“分班再组合”(日文为“学級編成替え”)。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从小学入学到毕业至少要经历3至6次的班级学生组成打散和再次分班,学生因而在全校范围内会有很多同学和朋友。日本小学打散分班模式来源悠久,已经成为其基础教育最为正常和普遍的制度,家喻户晓,对于家长已是再一般不过的现象。打散分班制度下家长择班没有意义,因此“分班焦虑”在日本并不存在。日本小学的打散分班制度不是国家法定制度,而是各都道府县所规定的学生班级管理和教师分配制度。日本打散分班的教育思想源于何处?支持打散分班的教育思想具体内涵是什么?本文尝试经由日本这一途径去探索打散分班的教育思想起源。
二
打散分班起源:返回赫尔巴特
明治(-年)30年代,日本基础教育受德国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当时的日本教育家谷本富(英文名:TanimotoTomeri,-)被称为“东洋赫尔巴特”。在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下,谷本富将赫尔巴特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翻译为“五道念”,并与儒家仁、义、礼、智、信进行了牵强的一一对应,以极有特色的本土化促进了赫尔巴特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理解。中国研究者对赫尔巴特思想在日本传播的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白癜风正规专业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zz/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