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创新
引领
年的最后2个工作日里,喜讯接踵而至:第19届“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清华大学3项成果入选(孙宏斌教授团队的“复杂电网自律—协同无功电压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谢道昕教授团队的“植物分枝激素独角金内酯的感知机制”、颜宁教授团队的“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分子机理探索”),入选成果数量居各大高校之首;“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揭晓,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杨广文榜上有名。
孙宏斌项目组成果运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和东部十三个州
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L)受体识别的分子机制
(谢道昕、饶子和、娄智勇)
利阿诺定受体亚型1(RyR1)单体结构域解析及四聚体的三维电镜结构(颜宁研究组)
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改革政策频出。4月7日,清华大学第17次科研工作讨论会闭幕,发布《清华大学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清华大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正式启动。
这一年,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清华大学共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立项项,位居全国第一。有11名教师获得杰青基金资助,17名教师获得优青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含联合基金)、重大项目(含中德合作)共88项获得资助;在延续原有的6个创新群体的基础上,又新增创新群体2个(化学系李景虹、医学院祁海)。
这一年,清华师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文多篇,涉及生命、医学、材料、物理等多个前沿领域。在国内高校中,清华发表《自然》、《科学》文章数量位列第一。SCI论文数量保持增长,SCI篇均引用逐步提升。在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在中科院系统和各大高校入选科学家中,清华大学共有10名科学家(12人次)入选,排名第一。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科学》连续发表研究长文,报道了剪接反应中5个关键状态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大大推动了RNA剪接研究领域的发展。医学院向烨研究组与合作者在《科学》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阐述两种针对埃博拉病毒人源中和性抗体的作用机制。航院李群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自然》在线发表论文,表明界面摩擦对于二维材料存在独特的机理。物理系周树云、陈曦和富士康纳米科技中心吴扬在《自然物理》在线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破坏洛伦兹不变性的第二类外尔半金属二碲化钼的拓扑费米弧实验证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zz/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