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 >> 正文 >> 正文

读有所悟第二期在阅读中,遇到优秀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2/3/15

ALLGOODTHINGSCOME

分享《教育的五十五个细节》

其实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她需要攻克的难题不仅是教育教学,更多的其实是班级管理,《教育的55个细节》是我的实习老师推荐给我的一本关于班级管理的书,这本书是由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所著,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道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并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 

这里有几个书中提出的几个小细节,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点:“真诚的祝贺获胜者”。书中说“不管在什么时候,当人们因为他们的努力而获得表扬和奖励之后,他们往往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已经是大人了,我们开始逐渐淡化鼓励给予我们的积极正面的影响,但对于孩子来说鼓励却是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及时的给予孩子鼓励和反馈是必要的,这样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有时候也只是需要一句简单的“做的不错”。

但因为小学的孩子年纪还小,可能对于给予同学鼓励这件事,往往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有时可以对班级的学生进行“训练鼓掌”,给做的好的同学积极正面的鼓励,因为微弱的掌声对孩子来说也许更糟。

这本书中在描绘发卷子的时候有一句话“我先叫学生的名字,然后停两秒钟,之后喊出他或她的成绩。如果分的话,我就使出最大的劲喊”,这一点让我很有感触,中国长久以来的教育模式都是尊师重道,而亦师亦友这个词语也是有大前提的,并不是说这种模式不好,反而在这种模式下反而能更好的进行教学,罗恩·克拉克的这个模式好像很亲切很活泼,如果有一天我能做到这样的话,那一定是掌握好了和学生交往的一个度,可以成为他们亲切的大姐姐,但这样的同时还需要保持教师的一个威信,嗯,这有些难度但是我会努力探索的。

第二点:“满招损,谦受益”。书中提出你不用时刻向别人展示自己有多优秀以及你的才华,因为你的才华就在那里,你说与不说,它都是你的东西,我知道你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很厉害,才不自觉这样,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要知道,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会自己肯定自己,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安全感与肯定是最不可控的。对此我表示赞同,“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你不一定就是她欣赏的样子,更何况作为一个人来说一定是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的,就连物品也是这样的,所以早知道这一点对自己有好处,所以我们不用为了得到所有人的喜爱而去费力迎合大家,要做最美的自己。在需要自己展示的时候,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可以大方的向别人展示自己,这时你自然会收到一片好评,这个时候的效果一定比自己平时“自吹自擂”好得多。我们要保持自信,并不失谦逊。并且这一点运用到比赛中就是比赛有输有赢,如果我们是输的哪一方,我们应该大方承认,而不能做“小家子气”的状态,任何一场比赛,我们都要竭尽全力,输了就是输了,别为自己找台阶下,比如“我是故意让着她的”“我都没好好比”这样可一点都不酷,我们应该为我们自己尽了全力而高兴。我觉得孩子还是要知道这一点的。

书中还有很多这样子的观点,读后你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些鲜活的小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但作者处理的又是那么的巧妙,那么睿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书处处可见“规矩”。作者给学生一个规矩一个约束一个舆论的监督,从而让他们都有个言行的准绳,以此提升自我与集体的品质。55个教育细节,值得我深思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延展开去。 

作者:刘洋

教育格言: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管建刚老师的《教师成长的秘密》这本书,顿时对教师专业类书籍改观了。这本书里,没有深奥的道理,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朴实的语言,而且字字透着智慧,句句含着思想。这本书就像一位长辈,一位老者在讲述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经历。

在这本书中,管建刚老师以自己的教育成长为蓝本,从“2.18%的教育基础”,“%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行动”,“63%的教育韧劲”,“10%的教育写作”五个部分,娓娓道来,展示了他从一名普通农村小学教师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心路历程,告诉平凡普通的老师如何成长自己,成长自己需要什么,我感觉每一方面都给我很大的启示。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第二部分%的教育渴望中的这几句话:鸡蛋,从外面打破,那是食物;从里面破壳而出,那是生命。人也是,目标也是。从外面过来的是压力,从自己心里长出来的,向外面展开去的,那是真正的动力。这几句话给了我重大的启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所需要的不就是自身的需求吗?老师,如果自身想要进步,他就会不辞辛苦地拼搏努力,不会寻找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条件等借口。即使在遇到困难时,他想到的也会是该如何克服困难,做得更好,而不是打退堂鼓。学生也一样,如果是她主动要学,而不仅仅是因为家长和老师要求他学,他的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在疲乏时,在和别人玩耍时,他能够始终坚持在学习上。因为这是我们内心的需求,是我们主动要做的事情,就像渴了要喝水一样自然。

我得到的第二个启示就是行动。有了强烈的渴望,就必须要肯付诸行动。书中讲到一个故事,非常有意思且值得人深思:一个人天天在菩萨面前祈祷让他中万的彩票,日复一日,他依然没有如愿,有一天他指责了菩萨,菩萨显灵了,对他说:”我也想让你中奖,你倒是去买张彩票啊。“这个故事是这本书中我记忆最深刻的,且觉得是最幽默的,这个人对”中万彩票“这件事具有强烈的渴望,但是他至始至终都没有行动起来去买一张彩票,怎么可能会成功?旁人想帮都无从下手,“天助自助者”这句话真的没错。回到作为老师的自己身上,新学期来临,我早已立好各种flag,渴望做出一番成就。但我希望我自己从此刻开始,真正地能为渴望而付诸行动,加强自己的行动力。

管建刚老师的这本书值得学习地方还有很多,而且也值得读很多遍,我打算再次详细阅读,肯定会有更大收获。我要用心去教一辈子的书,去成就我自己的人生价值,哪怕往后并不能如愿以偿那份成功,也问心无愧我的教师职业!

作者:陈丽

作者简介:

陈丽,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方面,她努力学习并积累一些好的经验,扬长避短;在和学生相处方面,她亦师亦友,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她一直坚信: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简约教学,智慧发展

教学主张是名师的“个人理论”,它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理论来自实践,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形成和积累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招数、策略、特点、亮点,我们将其统称为教学经验,这是真正原生态、原发性的东西。相应的实践经验无疑是促进理论滋生的最有价值的资源,教师的个人理论一定是来自教师个人的实践和经验,但是,由实践到理论,由个人经验到个人理论,这个过程不是自发产生和实现的。名师不仅要有实践意识,而且需要有理论自觉,一方面把自已的经验,把自己的所行、所见、所闻、所得加工、提炼、升华为理论;另一方面,用先进科学的理论反思、批判、充实、引领自己的实践和经验。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把自己的经验要素转化为充满思维和智慧含量、可资借鉴的“理论因子”,这就是教学主张的内核。

王珍老师倡导的“简约·智慧”数学教学,即通过简约的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具体地说,指运用简约的思想和策略,对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内容选择、活动组织、媒体使用等教学要素的精要把握使课堂变得简洁、深刻,使学生感悟智慧、发展智慧。这里的“简约”主要是基于对课堂教学及设计的思考,是“物化”的,而这里的“智慧”主要是针对学生发展的思考,简约是手段,智慧是目标。

此外,“简约·智慧”数学教学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简约数学的智慧教学,即实现简约教学需要教师的智慧,简约课堂的艺术是融入教学智慧的一种理性的、积极的、有效的精神创造,也就是说课堂简约需要教师灵动的教学智慧,当教师的教学智慧渗透于、内化于包括教学目的、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过程等在内的一切方面时,才能创建出简约教学的课堂品质。高品质、高境界的教学必定包括智慧、富有智慧,教学的品质和境界与教学智慧互为因果、互为表里。这里的“简约”是结果,“智慧”是前提。

王珍老师多年在第一线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把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不懈探索总结出来,并以“简约·智慧”数学教学为主题展示出来,实在是难能可贵。

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心被打开了。因为我是刚走上教师道路的一名新教师,是在懵懵懂懂摸索教学方式的教学新手。而王老师的书,内容丰富、全面;案例丰富、典型;行文平实、易读。

数学教学就应该是简约的,教师应该将课堂进行“瘦身”,“简”出时间,“简”出空间,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习更富有主动和自由。学生自己去质疑,去建构新知,鼓励学生形成独到的观点和新颖的结论。这恰恰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就以王珍老师团队中陈彬燕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例。大部分教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都会和陈老师一致地采取三个环节,先让学生动手分苹果,预设平均分和分完有剩余的两种结果,再接着学生根据分的过程和结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余数的意义;最后对比完善“有余数的除法”的认知。而这样的教学活动过多,学生虽然动手操作了,合作交流了,但学生的主动性不强。

通过一次次地磨课,陈老师决定简化教学活动,突出重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的问题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后,她选择以一个非常简单的“分小棒”的活动引入新课,通过分小棒,学生发现原来平均分之后,有可能全部分完,也有可能剩余,而剩余的数就是除法里的余数。之后借助情境图,让学生理解算式中各部分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环节时,弱化了对算式各部分意义的理解,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122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