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 >> 正文 >> 正文

我这样做,让孩子顺利跨过三年级滑坡现象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4/5/24

导语:

所谓“三年级现象”,年复一年的成为许多家长的梦魇:一部分一二年级经常考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级突然就一落千丈。

于是,教育界流传这样一句话:“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年级开始分化,四五年级天上地下。”

我家孩子下学期五年级,从一到四年级,他从中下到中上,走的是稳步上升的路线。

刚升入一年级时,老师曾因他的课堂专注力问题找过我,也因作业不理想被留过堂;

二年级,他依然表现平平,成绩大概在班级20-25之间,悠悠哉哉,与世无争;

三年级,进入第一轮“洗牌”,一些原本表现优异的孩子有所退步,而他,终于冲进班级前15名;

四年级,继续稳步上升,够到班级前10的边沿;

这个暑假,为了迎接新五,争取小升初考上私立三甲,我这个佛系妈妈也不得把他拖进“应试教育的培训体系”中,令我欣慰的是,他已经有了比较强的目标感,激发出学习的源动力,积极配合参加培训,自己发愿在下个学期要赶超进班级前5。

我相信,他能做到!

我用四年的陪读经历,总结出以下4点,供各位家长参考: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成绩具有一定“欺骗性”。都说三年级是分水岭,比起一、二年级,三年级究竟有何不同?为什么“三年级现象”只出现在一部分孩子身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指引我们找到解决“三年级现象”的关键。我这样做,让孩子顺利跨过“三年级现象”的坎儿。

友情提示:本文长字,阅读需要7分钟。

一.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成绩具有一定欺骗性

有专家认为,学前的“超前教育”是“三年级滑坡”现象的万恶之源。

专家王芳指出,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超前教育”让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去死记硬背汉字、以内的计算……虽然不理解,但孩子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而家长却因这样的虚假繁荣而沾沾自喜,错误地以为孩子的基本已经打牢了,轻轻松松就能得高分,从而也逐渐放松了警剔。

其实,有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而被揠苗助长的孩子,却对学习日久生厌,麻木不仁。

某小学校长曾讲述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同样学奥数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三年级现象”成了超前教育最早的“现世报”。

二.都说三年级是分水岭,比起一、二年级,三年级究竟有什么不同?

1.知识点难度增加了

一二年级的课程,无论语文还是数学,读、算、记、背,几乎没什么思维含量,孩子只要认真听讲并完成课后作业,很容易掌握,摘金夺银不在话下;但三年级,学习生涯开始转入一个陡峭的山道——

除了增加英语学科,三年级的语文也开始注重阅读与写作,数学也开始增加了几何方面的知识点……难度加大了,作业量也随之增加。

此时,单纯靠“吃老本”已经跟不上这个阶段的学习了,于是一些孩子出现了“滑坡”现象。

2.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有了更强的自主意识,不如之前易“操控”

低年龄段的孩子,对家长恭敬,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又因为知识点偏简单,易得高分。

进入中年级,有些孩子开始变得“老油条”,其实是自主意识增强了,有了思辩能力,开始质疑老师和家长,一些前期被动学习的孩子,开始反抗师长的约束。

这个阶段,不能很好地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孩子,容易出现明显的“滑坡”现象。

三.为什么“三年级现象”只出现在一部分孩子身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指引我们找到解决“三年级现象”的关键

我们会发现,具有以下特征的孩子,对“三年级现象”具有强大的免疫力:

1.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

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习惯、课堂听讲、笔记记录、积极思考与主动回答问题、作业习惯、复习习惯等等。

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学习效率高,效果好,从而能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进一步转化为学习的兴趣,不断优化学习方法,良性循环,更上一层楼。

反之,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认真,听个一知半解,到写作业时就抓耳挠腮,别人1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他要写到深夜,免不了被家长“河东狮吼”,孩子心力交瘁,休息不好又直接影响到第二天的听课效果,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2.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孩子

三年级语文一大拦路虎——作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三年级之前,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因为大量的阅读,有了较多的知识储备,作文对他们而言就是“纸老虎”;反之,另一些孩子则无从下笔,或者词不达意,或者语句不通,或者内容生涩,文章似记流水帐。

大量的阅读,提高了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在数学学科上也体现出不凡的优势。

一二年级的数学,更多是一些简单的运算,理解起来并不难。三年级开始出现应用题,有些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则很难把应用题做好,而应用题的分值较大,很容易就出现成绩的悬殊。

3.专注的孩子

专注,其实也属于学习习惯的一部分,之所有单独再次强调,实在是因为“专注”的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巨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不必赘述。

那么,现实中,中国孩子的专注品质究竟如何呢?看看以下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足以让每位家长和教师揪心——

年《中国青少年注意力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注意力调查。年,济南市公安局民警心理训练中心通过多年犯罪心理研究调查表明:75%以上的青少年犯罪与专注力缺失有关。年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注意力(专注)问题占65%。虽然在青春期,部分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会得到改善,但仍有30%的孩子问题会伴随终身,影响其未来的工作、社交,乃至恋爱、婚姻和家庭。

那么,孩子的专注力有悬殊,是天性使然?还是后天的影响?

可以说,很多孩子的专注力是被家长亲手毁掉的。

四.我这样做,让孩子顺利跨过“三年级现象”的坎儿。

1.关于学习和人生的讨论,我对孩子这样说:

①首先,学习是要持续一生的事情。②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③如果把小学阶段的学习微缩成一个“小小小马拉松”呢?一二年级是“起跑”阶段,咱们不用着急去当“领跑员”,我也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157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