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 >> 正文 >> 正文

书评推荐一本绕不过去的经典评旅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17-10-13
一本绕不过去的经典——评《旅游规划原理》

李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有两本旅游著作被学术引用超过次,其中一本即是吴必虎等著的《旅游规划原理》①。该书自年初版(时名《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赞扬,被誉为中国旅游规划研究领域“百科全书”式的大成之作(保继刚等,;刘锋,;邹统钎等,;张捷等,)。从初版到再版的21世纪,中国旅游业从粗放扩张走向品质提升,踏上了建设旅游强国的征程(董观志等,),与此同时,中国旅游规划实践也随着大量部门规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落实(石培华等,),从“群雄逐鹿”的各执一词转向了“循规蹈矩”的规范管理。在这旅游锐变的10年中,旅游(地理)学者一只脚踩着“现实主义”,而另一只脚则迈向“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保继刚,),开始内省式地反思规划实践与学术研究之间的互动和平衡。该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了初版和再版,书中凝练出的旅游规划范式和诸多创新发现,见证了学术研究对规划实践的“兜底”支撑作用,并正继续发挥着学术对实践的“执耳”引领功能。

1百川归海入范式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该书在学术界有着“中国旅游规划研究领域与国际接轨的百科全书式集大成之作”的典型意象,如果说“国际接轨与百科全书”为其外显之“象”的话,那么“集成创新”则堪称其内蕴之“意”,即该书在国际接轨的出版形式和百科全书的内容表象之下,成功地将国内外旅游(规划)研究的海量成果进行梳理集成,百川归海式地纳入其创造性的“旅游规划模式”这一“范式”之中,从而形成了全书气势磅礴的整体构架。

该书(及初版)“国际接轨”的出版形式和“言必有据”的旁征博引风格(保继刚等,;李睿,;张捷等,)已被学术界广为认知,其突出地表现在主题词索引的科学编撰和多篇参考文献的规范详列(两者合计90多页),为读者便捷翻检和拓展阅读提供了有益指引。同第1版相比,虽然该书的参考文献数量整体减少,但国外经典权威研究成果的引用却大量增加,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外文与中文文献的比例由大约1[∶]4变为了3[∶]2(张捷等,),这与作者近年来倡导旅游研究国际化的努力是一脉相承的。该书“言必有据”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规划案例的强化,即除了第1版中的北京市和上海市案例外,还增加了杭州市、西安市、成都市和长江三峡等区域案例以及若干旅游区案例,这些案例均为作者主持或亲历,自然达成了学术与实践的互动,从而使得该书得以在开阔的国际视野之下为世界旅游规划贡献了典型中国案例。

如果说该书多篇参考文献述说的是其“百科全书”的宽度,那洋洋洒洒16开页版面正文则承载着其“百科全书”的厚度,而“旅游规划模式”这一创新范式则集中体现了其“百科全书”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规划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百家争鸣”的莫衷一是后,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三国演义”(即资源、市场与产品的导向纷争)的自以为是(董观志,),规划内容无章可循,成果好坏无据可依,迫切需要登高一呼的思想整合,而“旅游规划模式”在该书初版(年)中顺势而出,旋即成为区域(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划的一种经典范式。“模式”提出了“确定一个发展目标、进行两个基本分析(市场与资源)、做好三个发展板块设计(前位板块为产品与项目、中间板块为设施与服务、后位板块为软硬环境)、构建一个支持系统”的规划内容和工作步骤,并将以产品为中心的“三个发展板块方案的设定”作为规划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操作内容。该模式围绕产品来协同市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率先为“三国纷争”找到了可行出口,进而也为《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标准,GB/T-)中制定“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的规划编制原则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和实践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模式”既是规划的一种工作步骤,又涵盖了规划的主要内容,如果说其“步骤”的一面更多的是来源于作者对规划实践的逻辑凝练,那么其“内容”的一面则更多的根植于作者对“旅游系统”这一规划对象的深刻学术洞悉。早在年秋,吴必虎就为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旅游系统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对旅游系统构成进行讨论,强调了“支持系统”在中国的特殊价值;年在《旅游学刊》上正式发表了《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一文,提出了由“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等4个子系统所构成的旅游系统框架(见该书及初版第1章)。正是对旅游规划对象的这种系统洞悉和学术凝练,为“模式”的“内容”构成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而这也与冈恩和瓦尔(GunnVar)国际旅游规划学术权威视“旅游系统”为“规划之本”的认识是别无二致的。

全书行文结构亦紧扣“模式”,浩繁卷帙各就其位、海量文献各归其所,百川归海而后纲举目张。“模式”首先在“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第1章)的“理用”辨析中娓娓道出;市场与资源这两个基本分析被表层和里层这两个内容构成进一步分解为4个领域问题,以“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第2章)和“目的地品牌建设和营销规划”(第6章)来分别呈现市场分析之表与里,而以“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第3章)和“旅游空间结构规划”(第5章)来分别呈现资源分析之表与里。三个发展板块设计中,前位板块以“旅游产品(吸引物)开发”(第4章)的形式被置于两个基本分析的表层内容与里层内容之间,彰显着其中心地位,并在逻辑上形成“资源(第2章)与市场(第3章)分析之后设计旅游产品(第4章)进而围绕产品来进行空间布局(第5章)和市场拓展(第6章)”的工作步骤;中间板块和后位板块分别在“出行、旅游接待与服务规划”(第7章)和“旅游规划影响评估与管理”(第9章)中给予阐述。而一个支持系统的构建则由“旅游规划实施与监控”(第10章)来承载。全书总计10章中,除了第8章“旅游区规划”略显突兀外,其余9章紧扣“模式”这一旅游规划的基本范式,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框架,内容全面而绝无堆砌之感(张捷等,)。

2百家争鸣述创新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除了“旅游规划模式”这一点睛之作外,该书(及初版)还体现了作者在旅游研究中以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市场规律(即“吴曲线”)和环城游憩带(ReBAC)理论为代表的诸多原创性成果(保继刚等,;刘锋,;MorrisonCai,;张捷等,)及其对规划实践的科学指导。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在对待自己的这些理论成果时,并不是自说自话的“一家独大”,而是将其作为“一家之言”纳入百家争鸣的平等讨论框架之下。例如,对“吴曲线”这一具有国际学术意义(保继刚等,)且对市场预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MorrisonCai,)的研究成果,也仅以不到1个页面的篇幅安排在第2章第2节第1大点下的第3小点“普遍现象:旅行距离衰减”之中,且就在这个“第3小点”内,同时还详列了泰勒(Taylor)归纳总结的距离衰减“3模式5类型”公式,以及张捷等根据中国实践率先建立的一个距离衰减数学模型。此外,作者在提出一个新理论时,总是力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相关研究进行“拉网式”的文献综述,从而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创见,例如环城游憩带理论(第5章第3节)的提出,相关文献梳理就占据了整整两个页面。正是在“众说纷纭”式的成果介绍与“推陈出新”前的文献综述这两个“百家争鸣”的写作风格中,作者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发现,并藉此彰显书名中“原理”二字的普适性要义,而这也成为全书参考文献数量巨大但难以割舍的根源所在。或许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在百家争鸣中追求学术创新的理想主义气质,中国大陆旅游研究学者并没有集体迷失在快速迈向世界旅游强国而产生的巨大规划实践需求之中,“部分知识分子内省式的理性回归”(保继刚,)而重新投身学术,从而在旅游规划这一细分研究领域整体上成就了领先世界的基本格局(石培华等,)。

3百密一疏有所失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当然,学术研究无止境,智者千虑有一失,任何一项研究总有被超越之时、任何一本著作也总有其不足之处。该书(及初版)的一大特色是其海量文献,而其突出局限竟也由海量文献所致,引来诸如“芝麻西瓜一把抓”(保继刚等,),“介绍和评价他人的研究成果所占篇幅较多,从而影响了自身整体理论的鲜明性和突出性”(刘锋,)等批评。与初版相比,该书已经意识到海量文献带来的诸多弊端,并大幅调整和删减了参考文献(从初版的2多篇减少到该版的多篇,降幅近1/4)。然而,这种“量”上的删减并不能完全规避该书在文献梳理中存在的“质”性局限,即“领域型”综述(围绕科学领域的文献介绍,文献之间缺乏对话)而非“问题式”综述(针对科学问题的文献评述,文献之间承前启后)所带来的烦扰。对于“问题式”文献综述,王铮给出了一个“痛说革命家史”的形象比喻②,这句话的3个词语中,第一是“家史”,不要扯入与自己的研究关系太远的东西,即说的是“家”而非“家族”的历史,而且尽可能说全“家的历史”;第二是“革命”,尽可能纳入创新性和代表性强的文献而舍去学术价值不高的文献,不必要撒胡椒面式地记录“日常家庭琐事”;第三是“痛说”,所谓“痛”即要说到“关键”,即前人关键性的贡献和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那自己的研究就没有了意义,但如果把前人说得一无是处,也就没有了“家”的感觉。通过“痛说革命家史”的“问题式”文献综述,可富有逻辑地引出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自然地站在了科学前沿,从而为学术研究成果(论文、专著或报告)提供一个坚实的立论基础。客观上受制于庞大的旅游规划研究细分领域体系,该书更多地倾向于以“领域型”文献综述来呈现旅游规划研究的全貌,通过艰辛努力和卓越归纳,的确为读者勾勒出了各细分领域的一个个“巨人”(即研究积累),但也由此而未能尽显“问题式”综述的独特魅力,使得读者不易找到巨人的“肩膀”(即科学前沿)所在,削弱了其对相关领域未来研究的指导价值,这当然也是其他类似的“教材型专著”或“专著型教材”在“专著的前沿性”和“教材的普适性”之间平衡之后的无奈所在。

该书与初版相比的另一个特色是增加了旅游区规划(第8章)的内容,适应了区域(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划完成后的吸引物落地建设需要,但要在一章的篇幅中探讨这一并不比区域(目的地)旅游规划简单的领域,也只好浅尝辄止地停留在初步的规划分类概述与案例介绍层面。该书提出的“模式”,植根于以地理学为主的相关学科在区域(目的地)尺度上的海量旅游研究成果,较好地指导了区域(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划的实践需求;而对于旅游区(景区)规划这一迥异于区域(目的地)旅游规划的领域(见该书第37页),相关学科的研究积累还不足以清晰刻画出清晰的“巨人”图景,从而在客观上没有“肩膀”可站,难以登高一呼地给出一个类似“模式”的“范式性”指导理论,也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旅游区规划实践对理论的渴望与期待。除了学术研究积累的不足外,旅游区(景区)规划理论尚显缺失的重要根源可能在于旅游区(景区)作为吸引物(旅游体验对象)的艺术属性(李山等,)及这种艺术属性在规划中对创意而非理性的倾向性诉求(洪基军,),而冈恩和瓦尔所谓“旅游规划更多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项学科性的研究”的判断,或许更多的也是针对旅游区(场地)这一尺度而言的。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规划进入职业化发展阶段,企业法人逐渐成为规划编制主体,旅游学者整体上从规划实践回归学术研究,或许在这种回归中,旅游区(景区)这一旅游功能系统中的核心吸引物会受到更多学术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要花多少钱
中科UM-D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