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高度文明,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质量的含义也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从一开始的单一实物产品质量发展为多元化产品或服务,用以满足规定和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之总和,再发展到今天的实体范畴——即可以单独研究和描述的事物(如某项活动或过程,某个产品,某个组织、体系或人及他们各种形式的组合)的质量。
源于传统手工业的质量检验管理,自从引入了数理统计方法和其他工具之后,就进入了“统计质量管理”阶段;接下来质量管理与系统工程结合又迈进了“现代质量管理”阶段;进而逐步完善并从管理科学体系中分离而出,派生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质量管理工程”。
工业革命前产品质量由各工匠自己控制。年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最初的质量管理雏形———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开来,开始出现专职检验员和独立检验部门。
年休哈特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年道奇和罗明提出了统计抽样检验方法。4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初步成效;美国军方物资供应商在军需物资中推进统计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
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这3个标准以休哈特、道奇、罗明的理论为基础。
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系统和科学地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此后,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开始开发提高可靠性的专门方法———可靠性工程。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并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60年代初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进行策划。
戴明、朱兰、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企业创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
“因果图”
“流程图”
“直方图”
“检查单”
“散点图”
“排列图”
“控制图”
这些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
60年代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制定了AQAP质量管理系列标准———AQAP标准。
值得提出的是,AQAP引入了设计质量控制的要求。
70年代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了。其中,轿车、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占领了大批国际市场,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极大发展。日本企业的成功,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深远影响。
日本质量管理学家对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时期产生了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
这一时期产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
JIT—准时化生产
Kanben—看板生产
Kaizen—质量改进
QFD—质量功能展开
田口方法
新七种工具
由于田口博士的努力和贡献,质量工程学开始形成并得到巨大发展。
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这标志着质量保证标准不仅针对军用物资装备的生产,而是对于整个工业界的生产活动。80年代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零缺陷”概念。他指出——“质量是免费的”。突破了传统观念高质量是以低成本为代价的。他提出高质量将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如果质量仅仅被当作是一个控制系统,那么它永远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改进,质量不仅仅是一个控制系统,它更是一个管理功能”。“零缺陷”创造了质量的新符号。
此后,质量运动在许多国家展开。中国、美国、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国家质量管理奖,以激励企业通过质量管理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质量管理不仅被引入生产企业,而且被引入服务业,医院、机关和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战略管理模式全面进入企业。
年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问世。质量管理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和贸易活动产生影响。
1988年摩托罗拉创立六西格玛管理。创始人乔治·费西尔成为第一个梅尔康·仓瑞居国家质量奖的得主。这个奖是美国国会为表彰和鼓励美国商界在质量上的努力而设立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念开始受世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7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