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开管理的历史一查,这历史除了年代,每页上都正儿八经地写着五花八门的“理论和方法”。我横竖看不明白,仔细想了多年,才从字缝里看出,满本都写着“技术”两个字。
管理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历史悠久。当人类的实践活动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展开,管理就出现了,或者说就有了管理的必要。否则,基于组织的实践活动将无法展开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作为理论有“丛林”一说(Koontz,,),没有一个类似于物理定律甚至经济学理论的唯一原理可以解释甚至指导所有的管理实践。因为所有的物理定律甚至经济学理论都是在理想的假设下,可以用严谨的数学模型推导出唯一的结果,并能够在同样的条件下得到反复的验证。而事实上,孔茨所谓的“管理理论丛林”,从年首次提出的6大理论(school),包括(1)管理过程学派、(2)经验学派、(3)人类行为学派、(4)社会系统学派、(5)决策理论学派和(6)数学学派,到年进一步修订的11种理论(approach),包括(1)经验或案例学派、(2)人际关系行为学派、(3)群体行为学派、(4)协作社会系统学派、(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6)决策理论学派、(7)系统学派、(8)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9)权变或情境学派、(10)经理角色学派和(11)经营理论学派,数量十分有限,并不能构成如自然景观中的丛林之貌,而更像是一棵参天大树的枝桠分杈。
孔茨(-)
事实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还不一定是科学)是在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之后才出现的,公认的标志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佛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针对较为松散的农耕文明向需要严密组织的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可计量、可操作的管理流程,对人类工业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当人们把管理也称为一门科学时,都要追溯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尽管后来人们认识到,管理不仅仅可以借鉴自然科学和数学(形式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观测、计量乃至建模,进而成为一门狭义的科学,更涉及人类的心理、行为乃至文化,从而更为准确地说,成为一门社会科学。今天我们说管理科学的时候,其实一般是特指基于数学当中的运筹学所能处理的运营管理问题,甚至在英文语境中,管理科学(ManagementScience)和运筹学(OperationsResearch)基本是一回事。当然,也有人认为管理更多的是一门技艺(art),“因为管理就是实行和应用。”(彼得·德鲁克,)
泰勒(-)
管理之所以在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之后才成为一门学科抑或科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此时出现了一类新的组织形式——企业。根据熊彼特的观点,企业是企业家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所创立的一种组织形式(约瑟夫·熊彼特,)。
企业通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而盈利,以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只能通过产品的功能满足,而产品的功能只能通过技术来实现,主要是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同时也需要管理技术。管理技术通过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乃至组织结构等职能保障,甚至融入信息系统(本质上是管理系统),为市场提供保质保量的产品(服务),以实现规模效益。因此,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是企业管理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