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公司应该是什么样?
文/托马斯之颅
在疫情时代,不少公司的组织管理能力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
正如葡萄君之前的报道所言,一方面,远程办公降低了大家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这也让一直存在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例如一名Leader就向我吐槽,远程办公正在成为裁员的催化剂:老板无法观察下属的日常行为,只能通过交付成果来判断效率,于是谁在奋斗,谁在摸鱼一目了然。
针对这个话题,前一段时间,葡萄君与两位上海游戏公司的管理者,以及飞书方面做了一场直播对谈。
每次谈到组织能力和公司管理,很多从业者都会觉得这是老板和总监们的话题,甚至觉得这是忽悠人的把戏——总讲这些虚的干嘛?但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当增长红利消逝,这个领域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至少未来求职的时候,对于公司的好坏,你可以做出更高维度的判断。
正如文章结尾所说,在一家好公司里工作,你可能会和从前一样忙碌。但真正重要的是,你会变得更加快乐。
01
关于远程办公:
当信息传递效率下降之后
葡萄君:好久不见,不知道大家最近远程办公的感受怎么样?团队的效率有没有变化?
谢添敏:刚开始肯定会焦虑:大家要抢菜,要整天盯着团购,外部的信息又多,时间被打得很碎……这都会影响产出。好在这么久过去,现在大家适应得还不错。不知道沐瞳这边怎么样?
毛吉振:焦虑确实存在。不过沐瞳本来就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同事,之前也经历过疫情,很早就建设了适合远程办公的环境,也有了一些技巧。比如我们会建议大家尽量在开会的时候多开摄像头——这样会感觉没那么孤独。
葡萄君: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远程办公和线下办公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里?
毛吉振:少了大家在一起的沉浸感。平时在工位上,大家喊一嗓子,直接就能聊起来。但在家办公的时间比较零散,比如你可能会随时出去喝杯水。想沟通的话,你也要先拉起一个远程会议才能说话。
谢添敏:不同岗位也不太一样。有的同事可能觉得,远程办公节省了他跑来跑去找人的时间,我可以直接拉一个会议,让大家快速把事情聊起来。
但美术、程序同学限于工具,更难通过远程桌面,%还原现场办公的效率。至于PM(项目管理)、制作人和一些管理岗的同事,工作时间更是比在公司还长,会议也更紧凑,每天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葡萄君:关于沟通频率这个问题,我理解它的本质是信息传递效率的下降,这个问题你们会怎么解决?
谢添敏:其实远程办公会使沟通变得更频繁:大家都随时在线,可以随时聊天。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会建议管理者要注意其他同事的感受,不要总是临时找同事沟通,而是应该定期开会,并明确会议的目标。
另外,也不要营造太大的会议压力:比如开会的时候同事要去做核酸,没关系,回来再为他补充信息就好了。在疫情期间,还是要多照顾大家的情绪和状态。
毛吉振:我们也试过让大家都挂YY语音,随时发起聊天,但后来发现效果不太好。现在我们讨论事情会先看彼此的时间,然后先用一篇文档,同步事情的前因后果,最后再发起会议——飞书对这件事的帮助还挺大。
周琪:字节把这个叫做飞阅会。以前大家开会,可能是一个人准备好PPT,然后开始长篇大论,其他人坐在下面听他灌输各种信息。但现在我们会先把文档丢在会议群里让大家默读,并在感兴趣的地方划词评论。等到开会的时候,大家可以讨论评论的内容,然后把todo沉淀在文档当中,让它生成相关任务,再分配给各位同事。
另外我们还有个妙记的功能,它会把大家无法参加的会议录屏下来,并配上字幕或者把语音转成文字,生成文档。这样大家一样可以用它来进行飞阅会。
飞书的妙记
葡萄君:但文档太多会不会反而降低效率?比如之前我受邀看过心动的Confluence,最直接的印象是信息浩若烟海,每个文档我都能看半天。你们会怎样保证大家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谢添敏:现在我们Confluence上的文档梳理得不错,如果是项目组的同学,顺着目录看就能了解项目的情况。但怎么把文档融合到项目里,怎么方便大家查询,这个确实挺有挑战。
Confluence的本质是一个可协作的wiki,它并不是协作平台,所以信息难免会过载。有的时候想要从头到尾了解一件事,可能还不如直接找个同事问一下。我也好奇,像沐瞳你们有什么解法?
毛吉振:有几个比较好的点,一个是飞书文档可以连接到和它相关的所有人和事,甚至JIRA的任务,这样可以丰富同事的信息量;另外它也有搜索入口,你可以直接搜到自己想要的文档;最后它还有个企业百科,比如聊天的时候碰到一个术语,它会自动识别并提供超链接,让你在聊天过程中第一次接触这个信息的时候,就了解所有背景。
周琪:有时这项功能也会反哺公司文化。举个例子,有一次字节一位高管要搜一个公司,正好看到了一个刚入职的员工写过相关的分享,他看完之后觉得不错,就点了一个赞——在这一刻,字节的组织变得非常扁平。
葡萄君:但这个界限怎么把握呢?什么时候应该写文档,什么时候可以直接聊天或者语音?
毛吉振:我们会要求大家一定要现在文档上把事情写清楚。只有针对明确的信息沟通,效率才能提升。
谢添敏:可能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风格。在我的团队里,还没想清楚的事情大家可以先聊一下。但如果事情想清楚了,还是一定要写一个文档,然后大家再一起做进一步的沟通——我觉得飞阅会的理念挺好,不要做汇报,要直接聊问题。
周琪:在开会的场景,我们内部不太鼓励一对一汇报工作。因为工作是基于项目完成的,大家一起围绕项目开会就好了。如果只是一对一沟通,大家可能会有信息差。
但字节也会鼓励大家多去一对一单独交流。高效工作很重要,但人与人之间还是需要建立更深的关系。比如我会定期和团队的同学约OneonOne的沟通,或者一起吃个饭。大家对彼此更有认知,也能提升团队的生产力。
葡萄君:那要怎样才能让大家抛弃传统的Office,改为使用线上文档?
毛吉振:我们是相对简单粗暴地从上往下推,把排期落到每个人身上:你手里有哪几个文档,必须在什么时候都迁移到线上,然后给各个Leader明确指标。这个转移的过程大概要花1个多月,然后再等2-3个月,大家就基本都习惯了——因为线上文档确实更好用。
谢添敏:站在项目管理的立场,关于线上文档我也有一些困惑。比如按照之前的习惯,项目出了一个Alpha版本,那大家都会在版本管理工具中提交和保存Alpha版本的文档。但如果文档都落在线上,那它的时间切片和版本管理,就可能会和项目的版本管理产生落差,等到项目多了,向前查阅可能会有一些困扰。这一点我们还在想办法解决。
02
信息降噪,
与去中心化的组织架构
葡萄君:有的时候我在想,工具是不是也会改变大家的思维方式?像心动用slack比较多,这会不会改变大家的沟通习惯?
谢添敏:游戏开发有很多地方是需要讨论的。比如「打击感」就是很多东西组合之后的产物。在涉及类似话题的时候,Slack能帮大家形成更好的讨论氛围。它对自动化工具的整合也还不错,包括App、bot、workflow等等,这样非研发的团队也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工作流程,比如行政BP和HRBP可以自动异步同步每天早上的例会内容。
毛吉振:我自己没用过Slack,但我听说它有点儿像discord,它们的channel(频道)可以带来另外一种场景:公开开放,所有人都可以一起讨论。比如在立项的时候,大家都可以进来讨论这个方向是否OK。相比之下,论坛可能太老旧,大家不爱用;群聊又比较封闭,别人看不到。
Slack的channel功能
周琪:这个场景我们还是会用文档,不过文档的权限会放得更大。因为很多时候公司还会讲究信息降噪,需要有效信息能够沉淀下来。当然,飞书也会试着兼容更多第三方的产品。
谢添敏:信息降噪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像在Slack中,有的人会疯狂加很多频道,生怕错失任何一件事情。这和社区团购差不多,大家要同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