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品质课程项目研究成果,我们希望每一所学校都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师都要有课程意识,要能够成为真正的课程建设的主人和主体。这一点十分重要!品质课程之所以是品质课程,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专业规范。这个专业规范是有理论依据、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专业规范,有理论基础,有实践根基。我们研究学校课程建设,不能没有理论指导而盲目运动。恩格斯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国家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那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没有理论思维。学校课程建设要有品质,简直是天方夜谭!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博学家达芬奇讲:将理论与实践分开,是最大的不幸!我所见过的很多学校,对推进课程建设有满腔的热情,但是因为理论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欠缺,使得满腔的热情搞出一大堆没有逻辑、大杂烩、碎片化的课程。我们今天推进品质课程,就是要用理论去审视课程,要用理论去思考课程,要用理论去理解课程,要用理论去提升课程。我这里给大家介绍课程开发有影响力的六种模式及相关理论:课程开发的情境模式、文化模式、理解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1.课程开发的情境模式是由斯基尔贝尔(M.Skillbeck)提出的。主要包含以下五个环节:(1)分析情境:对构成情境变化的各种内外因素进行分析,以求得对课程目标来源的全面认识。(2)确定目标:目标产生于对情境作出分析,体现了要在某些方面改变那个情境的各种决策。(3)设计方案:即回答“教什么”、“如何安排”的问题,包括选择学习材料,安排教学活动,调配教职员,以及挑选合适的补充材料和教学手段。(4)阐明和实施: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把发生的实际问题揭示出来,然后在实施中有把握地逐个加以解决。(5)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包括:①对课堂活动进展情况作出经常性评定;②对所产生的各种结果进行评价;③对所有参与者(不仅是学生)的表现做详细记录。课程开发的情境模式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课程变革必须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基本情境,清晰学校课程变革的家底,优势和问题。优势如何继承?如何发展?问题如何改进?2.课程开发的文化模式。英国著名课程学者劳顿(DenisLawton)提出课程开发的文化分析模式。劳顿认为,学校课程必须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只有在文化分析的基础上,阐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才能准确地揭示课程的本质,研制合理的课程方案。劳顿认为,课程是对社会文化的选择,课程设计的首要问题是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给我们的启示是:课程的本质是文化选择。学校课程变革必须立足时代的文化,汲取时代的文化精华,厘清学校课程的价值追求,揭示学校课程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3.课程开发的理解模式是威廉F.派纳(WilliamF.Pinar)提出的。他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IAACS)主席。作为20世纪70年代“概念重建”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派纳是当代美国课程领域最富有影响力的课程理论家之一。“课程开发,生于年,卒于年!”威廉F.派纳在《理解课程》一书中的经典名言。派纳的理解课程意味着什么?理解课程意味着从不同“视域”理解课程、建构课程的意义;课程理念不是被动依附于实践,而是把实践作为反思和解读的文本,需要被理解和建构意义的“符号表征”。于是,课程领域便转变为“多元主义的课程理解”。课程即“复杂的会话”。把当代课程领域理解为“话语”、“文本”,通过话语来对待、分析涉及学校内所发生的事情,反思情境,形成语言以更仔细、更准确、更充分的描述和理解这种情境。这一模式给我们的启发是:课程是“复杂的会话”。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课程文化言说,每一所学校都要基于自己的课程境脉,理解自己的课程文化与理念。学校要将实践作为解读的文本,建构自己独特的课程哲学,深刻阐述自己的课程哲学。4.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我们获得的启示是:学校课程变革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准确确定育人目标;依据课程方案的要求,将育人目标细化为课程目标;基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框架,组织课程内容;多维度激活课程实施路径,推进课程实施,落实课程评价,最终高质量实现育人目标要求。5.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在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一书中,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及实践,提出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过程模式关于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是:(1)过程模式反对目标模式预设的原子化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绝对反对目标,不过,过程模式的目标与目标模式的目标有本质的区别。过程模式只是确立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并不构成最后的评价依据。它重在概述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学习结果,并以次为依据确定课程开发的指导性规则。(2)教育目的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理解及智力的发展,而不是外在的行为训练。知识从本质上讲并非只是某种回忆的东西,而是思维及判断的原料及依据。因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立足于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原理及方法的详细分析,从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形式及学科结构中选出中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作为课程内容。(3)学生的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存在简单的正确结果或错误结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