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经验:导师之前发了一篇。文章通过了外审之后,要对外审意见诸条回复,同意的就要做出相应修改,不同意的要提出有力反驳。终审是编辑部所有编辑的“会审”,不仅本学科的编辑会继续就文章内容提出疑问,其他相关或邻近学科的编辑也会提出问题,所有问题都会反馈给作者,必须一一答辩,要么修改,要么提出令人信服的反驳,反复好几轮,而且每次就给两三天的时间。我导师这次发文很感慨:上次这样反复修改一篇论文还是博士毕业时,甚至这篇论文的几轮“答辩”,比博士论文还要严格,必须一直“答辩”到所有编辑都认可才行。我导也是业内大牛了,但在这个顶刊发一篇文章,也要如此一波N折。(目测,很多长江学者其实都没发过)所以,顶刊之所以为顶刊,真的不只是行政认可。而需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提炼中国理论。一般来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了第一篇后一般就有继续有第二篇,且马克思主义居多。以公共管理类为例,如徐勇老师“乡村治理”系列文章、贺东航老师的“政治势能”系列文章,再如张海波老师“应急管理”系列文章。前提是大问题真问题好问题,理论宏大论证严密结构精巧。当然,零敲碎打的小问题几乎没有可能。以下是贺东航老师在多个场合分享的经验:贺老师在一次分享会说,之前他们提出了“政治势能”这一概念。后面把想法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编辑沟通,得到了编辑部的支持,发表了《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于是贺老师等学者开始着手运用这一分析框架来解释中国农村林改政策执行的演化特征(此后还衍生了“政策势能”和“政策变现”两个概念)。此后,贺老师等又在《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发表的《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政治势能》一文,并受到学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4045.html
上一篇文章: 躺尸青年越来越多,游戏和互联网侵蚀了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