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价格 >> 正文 >> 正文

质量管理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上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3/1/25

质量管理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上)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郭彬《创造价值的质量管理实战》,克劳士比《质量免费》,石川馨《质量管理入门》,朱兰《朱兰质量手册》,笛福、朱兰《朱兰的卓越领导者质量管理精要》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到现在,其内涵已非常丰富,国际标准ISO:中的质量(quality)是指: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总和。学术化的专业术语不好理解,我们现在讲质量,一般指的是大质量的概念,比如“深圳质量”,涉及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过程质量、工作质量等。

质量如此重要,以致于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反复出现“高质量发展”这个词,质量甚至已经提升到安全并列程度,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是当前政府重点监管的四大质量安全。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演变

近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

大规模生产的工业革命之前,个体手工生产和小作坊生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产品质量主要取决于手工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手工工人的经验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这个阶段的质量管理带有强烈的个人意志。

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了在生产中应该将计划与执行、生产与检验分开的主张,这种由专人负责对产品质量进行的检验制度,被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开始实现大规模生产,质量检验由原来的工长负责制,改为专职检验人员负责制,可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在检验员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质量管理部门,直接奠定了专职检验制度和独立产品质量检验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当然,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存在很多先天不足,很多产品都是在生产出来之后才去做检验,即使检验出不合格的产品,损失已无法挽回。直到现在,很多小微企业,还在采用这种过时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即使检验出不合格产品,也不舍得销毁,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电商平台),进入到农村、城中村等边缘市场,造成极大的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如何预防产品质量瑕疵,成为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质量控制理论由此诞生。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由原来的事后质量检验把关,发展到过程控制、统计质量控制,突出了质量预防控制的理念,企业管理者开始研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休哈特(W.A.Shewhart,W·爱德华兹·戴明的老师)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发明可操作的“质量控制图”。休哈特认为,质量检验不仅要进行事后检验,更重要的是在发现质量瑕疵征兆之前,就应进行分析和改进,避免大量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美国的道奇(H.F.Dodge)和罗米格(H.G.Romig)在上个世纪20年代,发明了一套对批量产品进行计数抽样的计划表,即道奇-罗米格表,曾广泛用于工业产品的抽样检验。这个表的优点是在给定一种检验方法后,可以查出抽验最小的次数,并设计了可实际使用的“抽样检验表”,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在应用中的困难。该理论指出,在稳定的大批量生产情况下,各产品之间的差异较小,%逐个进行产品检验没有必要,检验成本也过高。另外,对一些破坏性检验,也不可能%逐个进行破坏性检验。因此,需要从一批产品中抽取一部分样品进行检验,用样品检验的结果推断该批产品的总体质量情况。这样,既能保证一定的质量要求,又能大大地减少检验的工作量,从而奠定了抽样理论的发展基础。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邀请了一批统计专家和技术人员,先后制定了AWSZI.1-:质量管理指南,AWSZI.2-:数据分析用质量控制图法,AWSZI.3-:工序控制图法,在军工企业强制实施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对统计质量控制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上个世纪50-60年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产品复杂性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企业家和质量管理者也逐步认识到,产品质量的形成不仅与生产制造本身有关,还与原材料、运输、仓储、车间生产环境、工人技术熟练程度、机器设备等各种因素有关,只有将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纳入质量管理,才能确保产品质量。

年,美国的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在日本演讲质量控制时,首次提出了PDCA循环,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置,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工作在开始之前,都要制定计划,确定总的目标。然后是实施,按计划开展工作。接下来是检查,检查工作进展和状况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有问题,分析问题所在。最后是处置,消除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使工作按照计划进行,或对原计划进行修订。通过处置,实现原来的目标,建立新的目标,开始新一轮的PDCA循环。戴明的质量管理,在日本大获成功,戴明的理论帮助日本从一个衰退的工业国转变成了世界经济强国,至今戴明奖依然是日本质量方面的最高奖励。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全面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A.V.Feigenbaum)和朱兰(Joseph.M.Juran)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的概念和理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很快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和应用。日本人对全面质量管理学习最热心,得益也最大,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磬说到,所谓“公司范围内的质量管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4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