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我的另类翻译之旅
我有时候会觉得,读喜欢读的书,这就够了。
我最喜欢在清晨的时候,坐在阳台的藤椅里,手边有一壶老树滇红,捧一本书,静静地看,直到雾霭散尽,阳光洒在身上。
可是,在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我在阅读时,很少再躺在阳台的藤椅里读书了。因为,我在阅读的时候,要做笔记,要查资料,有时甚至要计算,要画图,总之一副忙碌的样子。
到底哪一种阅读,带给我更多的快乐?
我觉得非常难回答。
之前的那种阅读,更多的是消遣。我觉得当时的阅读基本没有目的,也没有要求。我有时会一口气读完一套小说,读到天昏地暗;有时又会多次翻开一本书,却总是无法读下去,直到书影蒙尘。可谓“率性所至,纯任自然”。但要说到收获,则像两脚书柜,什么都有,又什么都不是自己的,唯一的收获,大概就是丰富了谈资吧。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远离舒适区吧。
即使是虚构类小说,真正阅读的人与一般消遣阅读的人,也完全不一样。后者,估计只会记得大概情节;而前者,甚至可以洋洋洒洒地写出一篇评论,旁征博引,分析透彻。
记得中学时有一篇课本,选自《绞刑架下的报告》,有两句话印象深刻:
从门口到窗户七步,从窗户到门口七步。
走过去是七步,走回来也是七步。(《绞刑架下的报告》第三章二六七号牢房)
当时,同学们都议论纷纷,跟老师说,这不是啰嗦吗?您不是要求我们行文简洁吗?这两句话怎么理解?
但我现在再读这些句子,竟然潸然泪下,从牢房外到牢房里,从自由到不自由,就是这七步的区别。一个在外面可以肆意散步的人,是不可能对一间房间从门口到窗户的步数,如此刻骨铭心的。
就像我们曾经展翅飞翔,如果现在扇动两下翅膀就撞到南墙,相信也会终生难忘。说不定在写回忆录的时候,总会加上一句,我扇动两下翅膀,就会撞上那堵泥巴墙,而墙上没有撞过的痕迹。
所以,我们如果没有自己写作过,就真的不会知道,作者每写一句话,都有其目的,只不过,这种目的,有时是隐藏在内心的。
我记得也有文章讽刺对鲁迅文章的过度解读,说鲁迅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说的那句话,还隐含了如此深意。我个人认为,误解深意有可能,但说鲁迅是随手写一句话撂在那,没有啥想法,我是不会信的。
于是,我们确实需要解析阅读,也确实需要了解一些解析阅读的方法。
解析阅读的第一步,就是给一本书归类。这是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的“规则一”。
我们大多数人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学习一种手段的时候,往往会忘记自己的目的,而将手段当成是目的本身。
就像高考,本来是一种选拔的手段而已,但渐渐地,高考本身就成为了唯一的目的。
给我们想要阅读的一本书归类,同样也只是一种方便我们采用解析阅读时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我们也不要太纠结于如何正确地分类。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个世界千姿百态,野蛮生长。在书的世界里,也是一样,写作者们不可能按照严格的分类来写一本书。我们只能根据作者挥舞的信号旗帜,勉强将其所写书籍归于某一类,以方便我们解析,以方便我们阅读。我们得时刻记住,阅读,才是我们的目的。不,阅读都不是,阅读也只是我们的阶段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以阅读为手段,透彻地理解作者所讲所述,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或提升认知水平的目的。
以这种心态来阅读本小节,甚至是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们也许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我的意思是说,不要指望,我们在完成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阅读功力就一定会大涨,从此天下无敌。就像张无忌在白猿身上获得了《九阳真经》,他成为了绝世高手;但岳不群得到《葵花宝典》,除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太监,其他方面,仿佛并无助益。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努力想要告诉我们一些有效的阅读技巧,这没错。但关键之处,还是在于,他试图给我们解答一些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指出我们如何有效阅读的大致方向。因此,我们会在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时,总是觉得作者啰啰嗦嗦,在讲明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会穿插一些与之相对的内容,以说明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
我想,这也是在豆瓣上,有不少评论觉得这是一本垃圾书的原因。有一些人总是期待有一项一招制敌的招数,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无论对方是什么高手,一招祭出,天下我有。从逻辑上分析,就知道这种情况不可能,设想一下,如果有两个人,都学会了一个一招制敌的招数,如果他们对峙,结果会怎么样?
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对付其困境——希望不会阅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来学会阅读——的方法。他必须如这些阅读者所愿,提供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但他又不得不如实告诉他们,这些方法并不能所向披靡。
本小节的主题是“Practicalvs.TheoreticalBooks”,可直接译成“实用型书籍vs.理论型书籍”。但是,对于“vs.”,我相信大部分和我一样,隐约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又没办法准确表述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因此,我认为,也许,译成“实用型与理论型书籍比较”可能比较契合原文。
同样,别指望作者会在本小节中,给我们一把倚天神剑,可以划出一条深深的鸿沟,一边是实用型书籍,一边是理论型书籍。
一般来说,实用型书籍,用以指导行动;而理论型书籍,主旨则是传播知识。但是,知识与行动,又是密不可分。如书中所说“理智的行动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如果有人说“理论型书籍”也是有用的,Practical就有“有用的”之意,我们也不能说他有错。
我们分辨实用型书籍与理论型书籍,还不能有预设的立场。比如,奥古斯丁的《三一论》,顺便说一句,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很多大学都有三一学院的由来,是神学著作,你不能因为你是一位无神论者,就认为这不是一本理论型书籍。同样,如果有一本书叫《如何姓名预测人的命运》,我们不能因为不相信算命,而否认这是一本实用型书籍。
总之,要严格区分实用型书籍与理论型书籍,并不是一件黑白分明,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如果我们牢牢记住,这只是让我们更有效地阅读的一种手段,我们就不会太执着于此。
实用型与理论型书籍比较
每一个人都使用“理论型”和“实用型”这两个词,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明白它们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也许,最搞不清楚它们真正内涵的,是那些不相信所有理论家的,只讲实用的花岗岩脑袋们,特别是如果他们来自政府部门的话①。对于这些人们来说,“理论型”意味着不切实际甚至是玄之又玄的东西;“实用型”则意味着那些有实效的,有着即时现金回报的东西。这里面当然有其正确②成分。实用型与某种形式的即时效用或者长远利益相关。而理论型则专注于发现或理解某些东西。我们如果细心推敲本书中所讨论的粗略道理,就会涉及知识与行动二者的区别,因为在一位写作者的意识中,写作无非就是传授知识和指导行动这两个目的③。
译者注:①这段话英文原文很长:Everyoneusesthewordstheoreticalandpractical,butnoteveryoneknowswhattheymean,perhapsleastofallthehardheadedpracticalmanwhodistrustsalltheorists,especiallyiftheyareinthegovernment.这句话翻译的最大分歧,在于“especiallyiftheyareinthegovernment”,这个“they”,是指前面的实用主义人们,还是指后面的理论家们?我的理解,应该是指“practicalman”,因为逗号分开的,正是两个并列从句,一同修饰“practicalman”。②准确来讲,这里应该译成“这里面当然包含有‘真’的元素”。英文原文用的是“Truth”,这是一个逻辑用语,与“False”相对,即真命题与假命题。但在汉语语境下,这样说实在有一点怪,于是翻译成“这里面当然有其正确成分”。③“传授知识和指导行动”是译者加上去的,为的是让读者更清楚理解这两个目的是什么,原文中只有“两个目的”。
不过,你可能会说,我们谈论论述类书籍,不就是谈论那些传播知识的书籍吗?怎么又有行动跑进来了呢?没错,答案是有意识的行动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能够以多种形式来运用,并不仅仅用以控制大自然和发明有用的机器或者工具,它还可以用来指引人类行为,以及在诸多技能领域规范人们的操作。我们所想到的例证,是纯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区别,或者,有时候由于表述错误,说成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一些书籍和一些老师都只对那些他们不得不传播或教授的知识本身感兴趣。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否认知识的实用性,或者坚持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仅是知识本身。他们简单地将自己局限于传播或教学的一种途径,而将空白留给了其他人。这些其他的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对于知识之外的东西,同样兴致盎然。他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4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