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中国管理学研究向何处去?”特刊所收录的5篇文章,探讨中国管理学研究要实现从基于中国实践到达理论创新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管理学研究要遵循什么样的逻辑?第二,谁来主导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第三,如何通过建设学术社区与学术平台促进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我们认为,就研究逻辑而言,中国管理学研究既要立足于中国实践,又要超越实践去抽象出背后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路。这个过程需要在普适化理论和中国情境之间进行反复的相互验证。就研究主体而言,每一位从事中国管理研究的学者或对中国管理研究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参与并影响中国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同时我们建议,为了促进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应该共同建立开放式、包容性的学术社区以及高质量的学术平台,促使中国管理学发展成为一个兼具实践相关性与理论创新性的学科。最后,我们以《管理学季刊》为例,介绍其创刊目标和办刊特点,探讨如何把季刊打造成一流的学术期刊,为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管理学研究;研究逻辑;研究主体;学术社区;学术平台
一、引言
中国管理学研究向何处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管理学界热烈讨论的问题。
对该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基于以下背景。第一,改革开放近40年来,虽然中国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其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引进、学习和模仿西方管理理论、实践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的(李海洋和张燕,)。在引进-学习-模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譬如,一些中国学者在应用西方管理理论时,缺乏对中国实践的准确把握,其研究成果往往和中国实践相脱节(梁建,)。第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幅度提升,一些企业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比如华为等),但是学界却鲜有有关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理论创新乏善可陈(蒋东生,)。因此,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国管理学研究开始系统性反思,探讨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推动理论创新。其中一个主要的观点是:中国管理研究一定要结合中国实践,强调本土化。比如,陈春花()在阐述“当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研究”时,提出中国管理研究要直面中国管理实践而非国际一流学术标准。郭重庆()强调中国管理研究必须融入中国情境,加强实践导向。徐淑英在一个访谈中也强调本土管理研究的重要性,她认为“中国管理学者需要真正地进行探索性研究来发展中国管理的新构念和理论,依赖于现有文献的模仿和构建不会带来根本的创新”(徐淑英和吕力,)。
对于“中国管理研究要结合中国管理实践”这一观点,我们完全认同,但是仍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现有中国管理学研究有没有结合中国实践?针对这个问题,就我们自己的观察而言,中国管理学者(主要指国内的学者)中的大部分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在研究与中国有关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现象。翻开国内各个与管理相关的学术期刊,所发表的大部分文章都和中国情境、中国问题有关;相反,专门研究欧美或其它国家的管理学文章在国内的管理类期刊上还确实很少看见。所以,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说:目前中国管理学者的研究没有结合中国实践,至多说学者们没有很好地结合中国实践。事实上这个问题在西方管理学界也一直存在,并受到广泛讨论(Hambrick,;March,)。那么,到底如何“很好地直面或者结合(中国)实践”却很少有人探讨。与此相关,国内管理学界的一种看法是:“中国学者有着接触中国管理实践的巨大优势,对于研究的起点‘在中国管理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有着天然的优势”(蔡玉麟,)。经济学界也有类似的看法,比如林毅夫()认为,“我国经济学家对我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并在将这些研究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上,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p.15)。可是,过去四十年来,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这种“天然的优势”一直存在。为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中国学者并没有很好地把这种“天然的优势”转换成理论创新呢?我们认为,了解管理实践和实现理论创新并不是一回事。将这种“天然的优势”转换成理论创新、从而给管理学、经济学知识体系做出贡献,并不是简单地通过重视、融合中国实践就能实现的(李海洋和张燕,)。另外,中国管理学者的学术评价体系逐步国际化,这可能会使研究本土化和学术成果发表国际化之间的冲突加大。那么,中国管理学者就面临这样一个诉求:如何既研究中国问题,又能融入到全球管理学共同体并发表国际管理学界认可的学术成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7月14日,《管理学季刊》在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举办了“中国管理学研究向何处去?”年学术论坛[1]。季刊联席主编李海洋,领域编辑贾良定、梁建、沈伟,以及知名华人学者陈昭全、周雪光、樊景立等都做了发言。在这一期“中国管理学研究向何处去?”的特刊中,我们把参会学者的发言进行整理,变成独立的文章予以发表[2]。通过对这些学者观点的梳理,我们认为,探讨“中国管理学研究向何处去”,实现从基于中国实践到达理论创新,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见图1):第一,研究逻辑[3],即中国管理学研究要遵循什么样的逻辑?着重于本土情境化知识还是普适性理论?第二,研究主体,谁来主导中国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第三,如何通过建立学术社区与平台(包括出版物等)促使中国管理学发展成为一个兼具实践相关性与理论创新性的学科?
图1从中国实践到理论创新
二、中国管理学研究要遵循什么样的逻辑?
如前所述,中国管理学界有不少学者倡导中国管理研究要结合中国实践,强调本土化,做真正的“中国管理研究”。对此,梁建()根据自身的研究经历指出,中国管理学研究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强调中国企业现象,整理了很多企业案例,却不能提炼出科学问题并进行理论抽象;另外一种是虽然依照科学研究的范式,却没有明确的中国现象,无助于对中国实践的理解。针对这两种问题,他认为,根植于中国情境的中国学者应该从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出发,探讨中国实践或中国现象背后所包含的科学问题而不仅仅是白癜风初期该如何治疗白癜风规范化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