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日前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专项指南,标志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公众熟知的计划、计划等也被整合纳入其中。这些重点专项的组织实施和经费都要按照年科技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过渡期资金管理的有关问题》来进行管理。
那么,与以往计划管理不一样,按照改革过渡期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来实施的重点专项,会有哪些新特点?新的专项生成机制到底怎样?在避免以往“各自为政、重复立项”的问题后,会不会又带来行业和领域的科技需求满足不均衡的新问题?评审过程会不会出现对外封闭、不公开的暗箱操作?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能否更加尊重科研规律?
带着科技界的这些疑问,记者专访了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副司长吴学梯。
为什么要定位为过渡期管理办法
为何不一步到位制定正式的计划管理办法?吴学梯解释,按照国发64号文件要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要经过3年过渡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改革后形成新的计划和资金管理制度。目前,重点研发计划刚刚启动实施,还处于试程序、试规则、试机制阶段,所设计的管理流程尚未全部经过实践检验,此时出台正式计划管理办法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协商一致,采用“通知”的体例发布改革过渡期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要求,形式上较为灵活,待相关程序、制度成熟完善后,再总结经验、修改细化形成正式的计划管理办法。
那么,问题来了,过渡期内正在实施的计划、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的在研项目怎么办?是否按照原定任务书继续执行?经费能否保障?“此问题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有明确规定。”吴学梯介绍,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合范围的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在研项目,将继续按照任务书和项目批复执行,按照原有计划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由原有管理部门继续负责过程管理和验收,并做好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工作,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完成预定任务。至于在研项目的经费,也将按照原来的额度按时拨付。“比如原、、支撑计划的在研项目,我们将于今年2月底前就拨付年首批经费。”吴学梯肯定地向记者表示。
新的专项是怎么生成的
什么是重点专项?“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重大项目群’,但与以往的科技计划项目相比,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和不同:一是在定位上要体现聚焦重大、目标明确;二是在设计上要覆盖全创新链条;三是在内容上要体现有机衔接;四是在实施上要体现‘一体化’。正因为重点专项有以上特点,所以其诞生过程经过了精心设计、广泛讨论和反复论证。”
吴学梯把新的专项形成机制概括为五个步骤:一是征集需求,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任务部署需要,统一组织征集部门、地方、行业等的研发任务需求。二是任务布局,各部门对需求征集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共同研究提出任务布局,充分听取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简称咨评委)意见后,提交部际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审议。三是方案编制,建立部际联合工作机制,各部门共同组织专家编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对专项目标和任务进行把关,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四是咨询评议,咨评委召开专题会议对重点专项方案进行深入咨询评议,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并依据专项部署的紧迫性和实施方案的成熟度,按领域提出排序建议。五是审议报批,联席会议召开专题会议,结合咨评委咨询评议意见和排序建议,形成重点专项启动实施方案,经国家科改领导小组审议后,按程序报国务院。
“通过以上流程,确保了形成的重点专项以及整体布局能够紧密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领域的均衡发展需求。”吴学梯说。
项目管理如何体现公正、公开、科学
申报人员为了拿项目,热衷到处托关系、走门路,这种情况如何杜绝?吴学梯强调,项目管理主要通过三个方面避免暗箱操作等问题:一是信息公开,二是制度约束,三是提高自律。
在信息公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在发布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时,同步公布指南编写专家组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以及形式审查责任人,力求从源头做到公开透明、责任明确;在会议评审前,要公布专家评审名单,并及时反馈项目形式审查、评审立项的进展和结果;在项目立项后,立项信息、资金安排情况和验收结果要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做到整个管理过程的可申诉、可追溯、可查询。“总而言之,项目申报者将会更加便利地获取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最好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