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历史 >> 正文 >> 正文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猕猴桃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0-1-11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果树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果树产业第一大国,果品贸易在国际果品市场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果树学报》出版了《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专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70年来我国18种主要果树(苹果、柑橘、梨、桃、葡萄、杏、李、樱桃、猕猴桃、核桃、枣、柿、石榴、荔枝、龙眼、枇杷、香蕉、草莓)在资源鉴定、遗传育种、栽培土肥、病虫防治、贮藏加工、机械化管理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成果;以果树学科理论和技术创新为主线和统领,并结合各树种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梳理,在对理论与技术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着重于对已有成就和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与提炼,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与展望,以便更好地引导我国果树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果树学报《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专刊》刊首语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猕猴桃

方金豹: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钟彩虹: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理事长研究员

快速发展的猕猴桃产业年前:零星研究与栽培,人工种植面积不足1hm2;-:基本普查清我国猕猴桃资源;-:种植面积由hm2到0hm2;-:种植面积增长至hm2;-:种植面积增长达25万hm2;目前我国种植面积及年产量世界第一。猕猴桃种质资源

最新的猕猴桃属分类共有75个分类单元,其中73个为中国特有。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其中以云南的物种分布最为丰富,有45个种分布,含特有种10个,其次为广西32个种,特有种7个,湖南、贵州、广东、江西、四川等也有20个以上的种分布。

▲猕猴桃属物种丰富度分布图

纬度和海拔共同决定了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布范围,因此也构成了猕猴桃属植物广阔的自然重叠分布区包含了不同物种种内、种间自然杂交带的存在,物种间复杂的基因流动态形成了网状进化的格局。从不同水平进行猕猴桃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探索猕猴桃属的物种起源与进化、系统分类,为猕猴桃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生物技术与基因组学研究

猕猴桃倍性多样直接影响杂交育种效率,对目标性状开发出的连锁标记进行辅助选择有效提高了育种的效率及准确性;开发了性别筛选标记;通过SSR、SNP、AFLP以及InDel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种质资源鉴定、重要性状分型、子代真实性筛选、亲缘关系分析等。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良好,为猕猴桃转基因、基因编辑提供了基础。

猕猴桃基因组测序完成为猕猴桃优异性状研究、关键基因挖掘奠定了基础。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第一个猕猴桃——中华猕猴桃‘红阳’全基因组测序,序列的总长度为.1MB,包含个注释基因,这一异常高的数字表明猕猴桃具有重复的多倍体化。

年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单分子测序)和三维基因组(Hi-C)技术,构建了毛花猕猴桃品种‘华特’基因组的精细图谱。组装后基因组的大小约为.6Mb,N50为21.7Mb。大约99%的序列都能挂载到29条染色体上。毛花猕猴桃基因组包含43%的重复序列和个基因,其中个基因与其他物种高度同源。

年进一步提升了‘红阳’猕猴桃基因组注释的完整度和准确度,获得了高质量的猕猴桃基因组注释新版本。与旧版比较,新版基因组的序列连续性提升了数百倍。

种质资源创新从最早的野生资源普查直接选优和实生选种到种内种间杂交育种、化学诱变,直至现在的分子标记辅助、转基因和基因编辑定向育种技术,选育了具有高产、优质和抗逆、抗病性的新品种。近15年内,累计76个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早期选育了大量的中华、美味猕猴桃品种,特别是中熟耐贮黄肉品种‘金桃’在21世纪初实现了国际授权开发,打破了‘海沃德’垄断国际猕猴桃产业的局面。以‘红阳’为代表开发了一系列红肉品种发展迅猛;以中华和毛花杂交选育的黄肉品种‘金艳’广泛种植;还有全红品种、大果绿肉品种、无毛品种、高维生素C等品种的选育,极大地丰富了猕猴桃栽培品种类型,促进了品种结构调整。出现了“佳沃”、“齐峰”、“阳光味道”、“悠然”和“中科金果”等众多企业品牌,还有“西峡猕猴桃”、“水城猕猴桃”、“蒲江猕猴桃”、“苍溪猕猴桃”、“都江堰猕猴桃”等系列区域品牌。栽培管理技术

品种与生态适应性的研究是选种栽培的前提保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研究了不同的猕猴桃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我国猕猴桃商业化栽培历史30余年,通过借鉴交流、自主创新不断改进栽培管理技术。伴随着生产目标由丰产、稳产向高质量生产的转变,对土壤、肥水管理、布列方式、授粉方法等环节上加以改进。同时对采收、采后的研究保证了后期的销售和食用品质。

展望猕猴桃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日本科学家近年来阐明了猕猴桃性别发育机制并联合新西兰科学家开发出雌雄同株的猕猴桃新种质;新西兰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实现猕猴桃一年开花结果。与新西兰等国家的相比及与其他果树的相关研究相比,猕猴桃科学研究的深度及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宽,特别是猕猴桃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功能基因解析、发育生理及釆后技术研究水平有待提升。发展潜力依然巨大,类型将更为丰富我国猕猴桃进口量年大约12万t,每年还在大幅增加,而出口只有0.4万t,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国,也是猕猴桃果品消费市场。现有的品种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溃疡、适应性窄等抗性差诸多缺点,有待进一步改进。自然界中存在有全红型、橙色等类型的猕猴桃,由于品质不佳难以直接利用。利用猕猴桃种间生殖隔离不严格,通过远缘杂交选育彩色猕猴桃进行开发利用,丰富猕猴桃类型以满足的市场多样化需求。选用抗性砧木,提高苗木质量苗木是产业化的基础,苗木的同质化、标准化、无毒化十分重要。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实生苗的根系抗涝、抗旱、抗盐碱及耐瘠薄能力较差,嫁接的品种往往长势偏弱。猕猴桃属中不同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存在差异,而部分种间嫁接亲和性较好,选用抗性砧木,改变目前主要利用野生美味猕猴桃种子或残次果种子作为砧木的局面。同时,建立优质苗木繁育技术体系,生产优质壮苗和容器苗,切断溃疡病和根腐病等通过苗木传播的途径,取代目前裸根小苗和实生苗,提高建园成功率,提早结果。加强产业战略研究,适应市场变化猕猴桃是一种新兴果树,发展速度很快,近10多年来年产量均以20%的幅度增加。然而作为一种小众果树,关于发展的适度规模、区域布局、品种结构、目标市场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市场方面,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其特点知之甚少,我国关于猕猴桃消费趋势和消费市场培育方面的研究基本空缺。现今培育的品种很少进行消费者喜好度测试,品种性状受育种者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新的品种在进入商业化应用前,应综合考虑消费群体、经销商、种植者的需求,做到消费者满意、经销商愿意经营销售、种植者容易生产出来。因此,有必要进行国际与国内猕猴桃市场与贸易的研究,分析猕猴桃消费需求和猕猴桃产业发展趋势,跟踪知名品牌变化;建立猕猴桃物联网专业平台,实行猕猴桃栽培管理技术、猕猴桃园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的网上咨询,构建猕猴桃现代生产技术、产品和信息交流平台,并建立技术推广队伍。

文献来源:方金豹;钟彩虹.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猕猴桃[J].果树学报,,10:-









































北京白癜风治疗好
白癜风难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