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学对于世界的追问探寻,其主体是人,它体现的是人的形上旨趣,也体现世界对于人的应然关系。判断世界的真善美往往是以人的存在为隐含逻辑的,人学是哲学的重要内容或核心,具有自古至今源远流长、广博深厚的思想传统。马克思主义人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陈新夏教授的新著《人学与人的发展》系统论述了人性、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人的发展等人学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深刻而独特的学术创见和高度的方法论自觉,将为人学研究进一步推进提供诸多启示。
一、哲学的人学转向
从传统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哲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这种理论的革命以强调改变世界的实践观为标志,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最高理想。这种理论的革命成果需要在社会主义现实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遭受了历史性的重大挫折。
在对以往经验教训的各种反思中,哲学界也对以往的哲学范式进行检讨,如有人把过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认为僵化的教科书范式,指责其见物不见人,认为这种范式的弊端就是出现了“人学的空场”,人的价值和权利出现了“存在的遗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规律”、“阶级”、“革命”等显性话语的“铁流”为人们指引道路,人的价值、权利、自由等“软性”话语却隐而不彰了。当然我们可以说那些宏观叙事本身就是为了人,人从来没有缺席,而且特定的历史情形只能如此,如“革命压倒启蒙”、“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大的人权”等说法。这些应该说都有它特定的历史合理性,也因此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人本身的价值和权利确实曾遭受到各种损害。
国内八十年代对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讨论就是对于过去经验教训的反思。客观地说,哲学界对于教科书哲学的讨论,大多并不是为了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提法。他们希望能够在过去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彰显更多马克思本人的原初思想。尽管它需要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对马克思的理解出现了各种“走形”。因此,“回到马克思”就成为一种合理的学术走向。“回到马克思”也有各种视角,其中挖掘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各种理论论述,以至于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体系就是一种学术志向。当然,学术界有人对于这种理论体系的建构并不以为然,一是动辄建构一个理论体系是一种形而上学情结,马克思是最反对这种体系情结的,确实没有必要;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于人学是理论的一种狭隘化。但我们要说明的是,马克思确实反对抽象的理论体系,但并不等于不需要任何理论体系。只要承认有理论,它必然是一个成体系的东西,问题不在于体系本身,而在于这种体系是否基于现实,是否科学。马克思只是批判抽象的体系,而不是否认所有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必然是一个理论体系。
就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建构来说,它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取而代之。而且,这种人学理论的建构不是抽象的空中楼阁,而是基于马克思的文本以及历史实践。本文以为,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挖掘和梳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陈新夏教授多年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较好盖百霖遮盖液能不能治好初发的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