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心智工具箱(Mindnot)
从知识管理到知识创造将知识管理与效率工具混同在一起,这是知识管理最大的误区。
你可以管理既有知识,进行「组合」、「整合」与「集成」等操作;然而除此之外,你还有更重要的任务:生成新的知识,它们往往与「灵感」、「创意」和「想象力」相关。一个好的知识管理系统与一个好的知识创造系统不是一回事。这就是世界知识管理运动之父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论」。在野中郁次郎看来,
人类的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形式知识,它可以用正式的语言表述,包括语法陈述、数学表达式、技术规范、手册等。因此,这类知识可以在个体之间正式地且方便地进行传播。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类难以用正式语言表述的知识——暗默知识——更为重要。它属于植根于个体经验的个人知识,涉及像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体系之类的无形要素。
如今,形式知识可以管理;但暗默知识难以管理,它更多依赖创造者所处的「场」来生成。
知识创造的三个层次如何构建一套好的知识创造系统呢?按照野中郁次郎的研究,生成新知识,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的相互转换有四种模式:从暗默知识到暗默知识的「共同化」过程;从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表出化」过程;从形式知识到暗默知识的「内在化」过程;从形式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联结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结合野中郁次郎等人的研究以及个人实践,我将知识创造分成三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层级
目的
卡片层级
知识的最小单位,输入如原文摘抄,输出如读书卡片
文件层级
可用于交流的完整输出,如文章、论文、绘画文件或产品原型图
项目层级
涉及到多人或更长时间的系统输出,如图书或APP开发
在卡片层级,它只需要你一个人完成即可,卡片作为知识的最小单位,既是输入的最小单位,比如你可以原文摘抄,撰写金句卡;也是输出的最小单位,比如你可以输出自己的读书卡片。创造一张卡片往往耗费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到了文件层级,则需要耗费的心力更多,往往耗费数小时与数周不等,此时输出的作品往往侧重用于与他人交流。再到了项目层级,则往往卷入了更多人,需要耗费的时间更长,从数周到数年不等。项目成果常常用作交易,是自己在社会上立足之本。
卡片:少分享多积累接着再展开介绍知识创造三层级的「细节正确」,先说说卡片层级。在卡片层级最大的误区是:分享。不少人误将卡片、文件和项目三个层级混为一谈,喜欢在卡片层级搞分享。这样每次撰写卡片时就增加了一个选择项:这张卡片我是该分享还是该存着自己看?增加的认知操作加大了认知负荷,从简单反应时变为选择反应时。所以尽可能在卡片层级少做分享。
接着说说卡片写什么?你可以坚持每天写三张卡片:反常识卡、人名卡、术语卡。反常识卡是在拓展你的认知边界,人名卡与术语卡则是让你尊重知识源头的创造者。为什么说多数学习型社群是低效的?因为它们不符合认知科学原理。有的强调大牛讲座,有的强调订阅专栏,有的强调读书/听书/拆书,它们也许有些微价值,然而从大时间周期来看,是低效的甚至反科学的。你见过哪个大拿是听讲座听出来的或者只看书看出来的?所谓大拿,是因为有了与众不同的作品。而听讲座、订阅专栏这种行为无法大时间周期践行。那些知识,就好比听了很多别人的道理,多数是司机知识,对生成自己知识体系的帮助微不足道。
给大家看一个例子。这是许豆浆同学写的一张卡片:
前几周读过的斯坦诺维奇、赫伯特·西蒙乃至卡尼曼,分别从认知心理、组织行为、决策角度,提出人类在理性决策上的局限性。而吉仁泽、还有本书的作者加里·克莱因,则将目光集中到人所处于的真实世界中、集中到自然主义决策视角上来。他们通过探讨人类在真实情境下所运用的「决策范式」发现:人们在面对高风险、目标模糊、时间有限、充满不确定性等困难和压力时,仍能做出有别于古典经济学视角下的「效用最大化」、但正确的选择。加里·克莱因和研究团队走出实验室、投身于鲜活「现场」:长住消防站和重症监护室、乘坐M-坦克和巡航舰……近距离观察消防员、医生、军人的决策过程,提炼出人类在自然情境下所使用的多种能力——「力量之源」,建构了「识别启动决策」RPD模型(Rcognition-PrimdDcision-MakingModl),拓宽了人们对人类决策行为了解的边界。
如果许豆浆同学不是如此辛苦写卡片。那么,这些决策科学要义,依然只是我一个人知道的「内隐知识」。而市面上的司机知识,则停留在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种水准。大家因为卡尼曼名气更大,诺奖得主嘛,极有可能只会去白癜风医院沈阳哪家好皮肤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