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生产中,越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冬天大多数养殖鱼类摄食量低,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导致鱼类在越冬期间体质虚弱,容易继发疾病甚至出现“泛塘”死亡现象。水产养殖动物能否安全越冬,直接关系到养殖经济效益。因此,做好鱼类越冬期科学管理意义重大。
一、强化投喂,培肥促壮
在养殖鱼类越冬过程中适当投料,开春后鱼类成活率比不投料提高20%左右。在越冬前期,应适度加强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以增强鱼体肥满度,使其体内多储备脂肪,增强鱼的体质;在越冬中期,应适度减少饲料投喂,可每星期投喂1次,选择晴天水温较高的时段进行投喂;在越冬末期,鱼类体能消耗较多,应该及时投喂,以恢复其体质,视天气情况,可每天投喂1~2次。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时,饲料要营养合理、全面,避免单一,既要使鱼吃饱,又不能浪费和造成水质污染。同时,可适当添加酵母菌、乳酸菌、粪链球菌、复合水产多维等,以提升鱼体抗病御寒及抗逆能力,避免越冬期养殖鱼类因体内营养不足而导致免疫力下降,继而遭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侵袭,保证水产养殖对象的越冬成活率。
二、适时并塘,合理放养
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是鱼种并塘的适宜期。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鱼种基本停止摄食,有利于鱼种并塘。如并塘过早,会影响秋季育肥,且由于水温相对较高,鱼种活动力强,操作过程中易使鱼体受伤,从而继发细菌感染致病;而并塘过晚,在出池并塘时若损伤鱼体,就易使鱼体冻伤,并易造成水霉菌感染。
并塘后养殖鱼类的放养密度也是影响越冬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如放养过稀,则影响池塘利用率,造成水体浪费;而放养过密,又易造成水体缺氧“泛塘”,影响鱼种的生长发育。投放鱼类密度高低主要取决于池塘的水源、水质、池底淤泥和有机物厚度,以及从业者管理水平高低等条件。
(待续)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