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老师说过,钟开斌教授的课讲得非常精彩,引人入胜,受到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广泛好评。之所以能做到这样,不仅在于他认认真真做学问,理论联系实际,成果多、水平高,还在于他把讲课这件事本身当做一门学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应急管理十二讲》就是“讲的科学”的集中体现。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讲”有独特的规律。虽然写作的一般要求在“讲”中也要遵循,但“讲”比“写”更具有立体性。侯宝林曾经对相声和漫画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漫画是平面的相声,相声是立体的漫画。这也可以引申为“写”和“讲”的关系——写是平面的,讲是立体的,各有所长,而“讲”的优势似乎多于“写”。比如,“写”要坚持“主体同一律”,在同一文章或著作中,只能有一个主体,不能偷换。
年以来,我国对应急管理研究的著述呈现“井喷”现象,但多以“管理者”和“研究者”为主体。《应急管理十二讲》则跳出这个窠臼,自由地在“管理者”、“被管理者”、“研究者”和“受难者”之间转换频道。
比如,在讲到“监测预警”这部分时,第一个小标题是“得到通知时水都淹到腰了”,是从灾民和救灾干部的角度说的。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年7月河北邢台郊区水灾的事。作者先是用村民的口吻叙述了某日凌晨2时被外面嘈杂的声音吵醒,发现大水已经进了自家屋子的事,接着又以当地乡镇干部的口吻说,“9点左右我们就发现汛情,雨势很大,但没有接到区里转移的通知,11点左右街道通知叫我们随时待命,12点左右开发区领导来了,大约凌晨2点左右,一位开发区的领导下达了转移群众的命令,这时候挨家挨户去通知已经来不及了,我们通过大喇叭通知。”这样的表达方式,一幅同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紧张画面,就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
“讲”的独特性还有一点,就是要求深入浅出。应急管理的技术性要求很强,通常涉及到风险预警系统及技术、风险评估和事件评估技术、情景分析法以及情景构建技术、“韧性城市”、鲁棒性、恢复力等技术;如果只是“写”出来的,很容易陷入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的境地,读者未必能充分理解。而“讲”就必须通俗易懂。
《应急管理十二讲》从科学理论到关键技术,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到信息科学、软件硬件,从系统工程到管理技术,从定性研究到定量分析……都是讲给你听的。
比如,本书第八讲“决策部署:运筹帷幄之中”,介绍了科学决策技术,在谈到“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这一内容时,书中讲述了《周恩来年谱》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年9月9日,一架载有参加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外国运动员及其他来宾的巴基斯坦航空公司飞机从北京机场起飞不久,飞行员发现发动机故障,请求返航降落,同时要求在空中放油。对此,国内从机场调度到民航各级领导部门层层请示,多达13个环节,无人敢承担责任作出决定,导致飞机在空中带险盘旋了33分钟。
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召集空军、民航总局、总参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开会,研究这起严重事件。当时记录是这样的:周恩来开门见山说,在这个问题上,层层请示13个环节,都没有一个敢做主。我们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核对,一分一秒地进行分析。在搞清楚细节后,周恩来严厉批评了一些部门的领导:“简直是官僚主义,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他说:“我们许多事情之所以难办,就是办事要层层上报,无人作主,今后机构要精简,权力要下放,要坚决改革,减少层次,让懂行的人来领导,让飞行员出身的人来指挥飞机,这不仅是关系飞行安全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国际影响的重大问题。”
我们可以从周总理那里直观地学到应急科学决策的基本要领——第一,要迅速行动,果断拍板决断;第二,要按照“秒”的节奏分析问题和评估风险危机;第三,严格要求,严肃纪律,绝不手软;第四,让专业的人来管专业的事;第五,要从体制机制上吸取教训,以改革引领风险防控和危机决策。科学意义上的“讲”,优势甚多。超出科学的范畴呢?“讲”的人文价值也相当大——“讲”能出师者风采,出学派自信,出师道尊严,出感同身受。应急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应急管理十二讲》中到处可见艺高语巧的神笔。比如,在讲到突发事件基本特点的时候,从周易中引用了“突如其来,焚如,死如,弃如”,又从《说文解字》中引用了对“突”的解释“犬从穴中暂出”,狗从洞里窜出,吓人一跳。这样描述,使得“突发性”之“飞来横祸”“突如其来”的特点显得惟妙惟肖。我透过《应急管理十二讲》,真切看到的是钟开斌教授把“讲”当作一种创新——另辟蹊径,寻找研究问题的新方法、新视角、新载体——让读者与自己一起身临其境,以提高研究工作、讲授课程的有效性、有趣性、科学性。来源
《中国行政管理》
点赞本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9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