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有科学家曾研究了善恶的“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他们对近人进行了9年的追踪,分别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人,在身心健康、社会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
这也正应了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世间万物,因果轮回,我们每天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最终都会回报到我们自己身上,对我们的健康、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所谓天道好轮回,善恶终有报,是真实存在的。行善的人,终有福《警世通言》里说:“吃一分亏,受无量福。”帮助他人,会耗费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看起来是吃了亏,实际上是结了善缘,得到了更多福报。春秋时期的权臣赵盾就是如此。一天,他路遇经一处,看到枯树下有个人,奄奄一息,快要饿死。赵盾便停下车来,赠他干粮。那人吃了后,渐渐有了精神。一番询问之下,得知那人曾路遇打劫,吃的被抢走了,因羞于向人乞讨,又不愿偷拿别人东西,才饿得半死。赵盾赠他一些干肉,那人十分感激,但却留着不吃,说是要留给家中老母。赵盾便又拿出两束干肉和一些钱财给他,方才离开。两年后,赵盾被晋文公派兵追杀,有一个士兵跑得飞快,眼看就要追上他,赵盾心想“这回完了”。没想到,士兵却说:“我来保护你。”赵盾非常意外,士兵连忙解释:“我就是当年您在枯树下救的,快要饿死的人。”最后,那人以死相护,赵盾幸免于难。有位禅师曾说:“福来者福往,爱出者爱返。”赵盾赠予食物,救人性命,兜兜转转,那人又把他救了,正是两年前种的善因,得了善果。古往今来,善有善报的例子不胜枚举。范蠡乐善好施,世人称颂为“陶朱公”;曾国藩真诚待友,仕途多坦荡;乔致庸诚信待人、心有家国,为后代带来富贵平安。《管子》说:“常善人者,人必善之。”人与人相处,都是相互的。你帮助了困境中的他人,当你遇困时,又会得到他人援助;你成就了他人事业,他人又会用事业的发展来回馈你;你心中有家国,做出了贡献,世人会称颂,更会善待你的子女。而当一个善行出现,就会有新的善行孕育而生,如此循环往复,善行生出善行,善行生出善果,人世间便越来越美好。作恶的人,终有祸《法句经》说:“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作恶之人,总是自食其果。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州吁的臣子,把卫桓公给杀了,之后卫国大乱,民不聊生。鲁国鲁隐公问大臣众仲,“州吁到底能在位多久?”众仲答:“州吁好战不得民心,众叛亲离,必将玩火自焚。”果不其然,州吁在位还不到一年,就因不得民心而被杀害,不正是“恶有恶报”的真实写照。历史上有太多“恶有恶报”的事,尤其是每一次的朝代更迭:夏桀作恶商汤讨伐,商纣暴虐周武伐之,玄武门之变等,都是当权者枉顾百姓利益,最终得了报应。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作恶之人,侵害他人利益,谋夺他人钱财、位置,甚至性命,虽逞了一时威风,但不得人心,必被人心所灭。作恶之人,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一旦真相水落石出,自得报应。一个人枉顾道德、不讲诚信,看似钻了空子,但失了德行,被旁人知晓,便不会再来往,没了好的人际关系,在诚信社会中,难以生存。所以,千万别作恶,作恶有恶报。善恶有报,行善作恶皆有回音你有没有看过一部动画片《回声》?一天,小兔淘淘到山谷里采蘑菇,淘淘不高兴,大喊:“你是大坏蛋!”山谷便回应:“你是大坏蛋,你是大坏蛋......”淘淘很委屈,回家告诉妈妈,有坏人骂她。第二天,妈妈带着淘淘又去了山谷。淘淘大喊:“昨天是我不好!”山谷也喊“是我不好......”。淘淘又说“我们做个好朋友吧!”,山谷跟着说“做个好朋友吧......”淘淘跟妈妈说:“他们没有骂我!”妈妈告诉淘淘:“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时时保持一颗善心,便能倾听到善的回音。世人对善恶有报常有误解:有的人作恶多端,日子过得富裕;有的人很善良,却受尽痛苦;还有“老实人吃亏”,“老太太扶不扶”,都让我们对因果报应起了怀疑。其实,是世人把“报应”理解得狭隘了。报应不只是物质上的苦乐祸福,一个人最大的报应,就像你对山谷喊话,山谷给你回答,是每个人说话做事时内心的精神收获。有人说:“善行本身就是善报,恶行本身就是恶报。”存好念、说好话、做好事,带给别人温暖和帮助的同时,带给自己喜悦与踏实,这便是善报。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比一颗安宁的心,更好的呢?你做了好事,却被别人诬陷、误解,看起来是好心没好报,但没做亏心事,对得起天地良心,又怎会坐卧不安?一个人的心安了,身体就能正常运转,自然健康常在。而作恶之人,坑蒙拐骗,担心被发现,惶恐不安;强取豪夺,自知理亏,内心难踏实,长此以往,还没有等到世俗的报应,精神上就已经跨了台。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是说一个人心存善念,哪怕善心还未付诸实践,就已有吉神保佑。名利、地位这等身外之物,心存善念,便能淡然处之;心有恶念,自会成为枷锁。因此,种下善种恶种,总会结出今生的福果苦果。▽《金刚经》里说:“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善念、恶念,但我们要懂得“善护念”。也就是要好好观照我们的心念。每一次起心动念,都要想想“善恶有报”的人间真理,这样才能守住良善,远离邪恶。人生是一场修行,愿你我皆能善有善报!
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
有一天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
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道,我在为一只蚂蚁引路。
丹尼尔听了,忍俊不禁地笑道,一只蚂蚁需要你引什么路?
小男孩认真地回答道,这只蚂蚁和同伴走散了,正惊慌失措地四处寻找它的同伴,我要把它引到它们的队伍中去,这样它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
丹尼尔这才仔细地看到,原来小男孩在用草茎将一只走散的蚂蚁慢慢地引到蚁群中去。在小男孩的努力下,那只走散了的蚂蚁终于被小男孩引到了那些蚂蚁群中。见到了同伴,那只走散了的蚂蚁立刻欢快地和大家碰着触角,显得十分亲热和兴奋。
丹尼尔不禁对小男孩这种心地善良的做法很是欣赏,他说道,谢谢你,为那只走散了的蚂蚁找到了同伴,也找到了生存下去的机会。
小男孩这才抬起头来望着丹尼尔,他眨着一双聪慧的眼睛,露出甜美的笑容。看着这纤尘不染的笑容,丹尼尔心里荡起层层涟漪……
离开小男孩,丹尼尔一路上不住地自言自语道,为一只蚂蚁引路,真的很有趣、很有创意。
丹尼尔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大老板。他乐善好施,常常慷慨解囊,扶危济困,被人称为“大善人”。偶尔一次在路边看到一个小男孩为一只小蚂蚁引路,给了丹尼尔心灵带来很大的震动。他想,给那些迷失方向的蚂蚁引上一条路,使那些走失的蚂蚁不再迷惘、惊慌,真的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这个道理。
一天,丹尼尔刚走到公司门口,忽然被一个中年妇女挡住了去路。中年妇女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向丹尼尔泣诉道,丹尼尔先生,您可怜可怜我们母女吧。我男人得了重病去逝了,我也失业了,我们母女俩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说罢,女人从包里拿出相关证明,央求丹尼尔能救济下她们母女。
丹尼尔听了,心里溢满了同情。如果这事发生在从前,他会马上掏钱或叫财务部门拿出一些钱给这对母女救急。但今天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亲切地询问那位女人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
女人泪流满面的回答道,我以前是做财务工作的。
丹尼尔听了,眼睛一亮,他对女人说道,我马上安排人事部门对你进行考核一下,如果没有什么问题,你就在这家超市财务部门工作,并预支你3个月的工资。女人听了,脸上露出欣喜的光芒,对丹尼尔连连称谢。
一年后,在这家超市担任财务主管的苏姗女士,她的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很受老板丹尼尔的赏识和器重。在圣诞节超市举办的晚会上,苏姗女士对前来参加晚会的丹尼尔说道,谢谢您丹尼尔先生,是您为我引上了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同时,也给了我一种人格的尊严。
丹尼尔笑道,尊敬的苏姗女士,不用谢我,是您的才华和努力,在生活中得到了回报。苏姗女士羞涩的笑了,笑的很甜、很明媚。
一天,丹尼尔收到一封名叫雅各布的小青年给他写的一封信。信中说,他今年刚考入麻省理工大学,由于父母早逝,生活十分困难,上大学的费用到现在还没有着落,希望丹尼尔先生能资助他一下。
丹尼尔看了这封信,给他回了一封信,信中说道,你进入大学后,可以到我公司开在麻省理工大学校外的那家连锁超市分店打工,我将提前预支你一年的打工工钱。我会把你相关情况向那家超市说明的,届时你去办理相关手续就行了。
几年后,已是一家软件开发公司老板的雅各布在公司成立仪式上说道,当初,我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穷学生,我向丹尼尔先生求助,丹尼尔先生独辟蹊径,给我引上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如果当初他只给我一些钱,只能解决一时之急,甚至给我养成懒惰、不劳而获的思想。可以说,如果当初没有丹尼尔的高瞻远瞩,也就没有我今天创业成功。他的行善,充满着一种智慧和远谋,使被救助的人,得到了一种人格的尊严和力量。
在出席得克萨斯州举办的大型慈善活动中,丹尼尔对来宾们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爱的根本宗旨,是要给被爱的人,找到一条光明、灿烂的路子,还要给人以人格尊严。这是一种道德底线,更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升华。
丹尼尔的一番话,在人们心里荡起了层层涟漪,人们心里溢满了温暖和感动。得克萨斯州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休斯顿纪事报在评论中指出:为一只蚂蚁引路,是爱的一种最高境界。
爱的出发点在于引路。
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引路!
人有多大德,必有多大福!(深度好文)善心善行积累起来,就是一个人的福报。
古人说: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福气,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一帆风顺。但人的福气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求来的,或者说,是自己修来的。福自己修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天道本身并没有偏向谁,但是经常偏爱善良的人。春秋时期,秦穆公走丢了一匹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杀了吃掉了。当地的官吏很快抓到了这些人,但是秦穆公却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请他们喝酒。他说吃了马肉如果不喝酒,就会伤害身体。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的时候,被敌人包围,百姓听说起秦穆公被包围,纷纷拿起武器,为秦穆公拼死作战,来报答食马饮酒的恩德。秦穆公的一念之仁,救了百姓,也救了自己。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好,别人自然对你好。《诗经》写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常做好事,不为恶行,这样才能为自己求得福祉。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宋朝范仲淹,曾经在苏州买过一座宅院,风水先生说这个宅院风水很好,以后一定出大官。范仲淹听到之后,马上把房子捐出来做了苏州的学堂。他觉得自己不能独占这么好的风水,应该把这份好福气分享给苏州的百姓,让苏州的更多读书人高中,以此来改变大家的境遇。范仲淹有句名言流传至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样的品质和精神,让范仲淹家族得以长盛不衰。在众多家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时候,范氏家族整整延续了八百年。善良的人做事惠及万物,而不和人们争抢。不刻意为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德经》“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聊斋志异》里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孟子也讲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是说人的善良就像水自然地往下流淌一样。一个人行善,只是因为内心的不忍,为了给予别人帮助,而不是为了获得利益。为了求得名利,刻意为善的人,被利益驱使,这样的善不是善。偷盗、抢劫都是在利益的驱动之下犯下的恶行。所以,伪善与恶等同。真正的德行和善良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应该是单纯的出自本心。以善小而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抱负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法句经》里讲: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水滴虽然小,但是慢慢就能充满大的容器。不从小善做起,就没法成圣。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没有罪过,小恶慢慢积累起来,足够毁掉一生。“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事开始做起,慢慢积累下来,心态自然就会改变,长年累月,人的容貌气质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慈祥和温柔都一一体现在脸上,望着这个慈眉善目的长辈,谁会不敬他爱他呢?正如《周易》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人的福气不是争来的,是积德积来的。日常的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善心善行积累起来,就是一个人的福报。
来源:新闻媒体及第三方平台、网络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到侵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作者观点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