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 >> 正文 >> 正文

地理课堂基础通识课系列middot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2/4/28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71218/5941903.html

目录

★天文学概论

★资源环境科学导论

天文学概论

学分

学时

课程性质

修读专业年级

考核方式

2

32

必修

理工科

考试

课程采访

受访人:卢利根老师

采访人:央白

Q1.请问老师希望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学到什么?以及这门课程和地理专业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答:希望同学们能在课程中系统地学到关于天体和宇宙的各种基础知识,科学地认识宇宙,提高科学素质,拓宽视野,启迪思路。

由于研究内容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别,相关性可能并不大,更多的是知识和视野上的拓宽,科学地认识宇宙会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Q2.在老师看来,本课程的难点重点在于?

答:重点难点:天球坐标系、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另外,课程中包含的专业概念也很多,需要熟练掌握,否则难以从字面理解。

Q3.对于同学们修读这门课程的建议?

答:带着兴趣学习,为新的知识学习。

基本要求:认真上课,独立完成作业,期末考试提前一个半月复习,并且复习2遍以上。高级要求: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Q4.请问您对课堂和学生的期待是什么?

答:就这门课而言,希望所学所获能够使你们自己满意,也让我满意。

Q5.如果用一句话来做课程介绍,或者说课程"广告",您希望是什么台词?

答:宇宙苍穹,浩瀚星海,星际空间变化多端,奥妙无穷。宇宙中种种神奇现象都将展现在我们的课堂里,而你将成为时空之外、坐看宇宙演变的人。

天文学概论

资源环境科学导论

学分

学时

课程性质

修读专业年级

考核方式

3

48

通识课

资源环境科学

考试

受访者:周涛老师,孟耀斌老师

采访者:魏妍儿

Q1.请问老师希望学生们通过这门课学到些什么?

孟:希望同学们通过资源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学习,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需要优化资源的管理,合理利用资源。

周:资源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开设可以追溯到年,当时该课程由现在的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教授亲自讲授,并给这门课确定了一个基调,即通过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以及背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不合理问题,并为本科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导引作用。如果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资源环境问题及背后的科学问题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并形成了一套初步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或思路,就达到了这门课的目的。

Q2.在老师看来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

孟:本课程作为通识课来说难点并不多,但是重点在于建立起环境与资源的联系。在最后考核中基本上不会考察计算等复杂的知识而是基本的知识,包括对环境科学以及资源科学的基本概念与知识的理解。如果不能理解知识点,也就不能理解这门课的联系和逻辑。例如资源理论有很多稀缺性的问题。为什么会有稀缺性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环境是一个人地系统,这个系统里的事物是有限的。不论是从哲学角度、环境学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看都是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在理性的假设下的行为,也就会把环境成本剔除,如此便产生了环境问题。现在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层面改革,第一要保护环境,第二要管理好资源。这就意味着环境成本要计入资源使用成本,而不再是只计收益不计成本。

周:希望同学们通过课程的学习,从资源与环境问题入手,培养创新思维,这个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具体而言,是要以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以及它们两者的关系问题为抓手,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如何来培养,则需要利用地理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分析的能力,以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生态学、经济学等。目前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所做的事就是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我们这门资源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具体难度在哪呢?主要在于它是一个导论性课程,不可能过多地陷入到某一个具体问题,而是要更多地站在高处看到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一种全局观。一般而言,作为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对某个具体科学问题或知识比较容易接受,但放在全局上往往不尽人意,这是要重点培养的。

Q3.对于同学们修读课程的建议?包括平时上课的建议和期末考试的建议。

孟:上课建议就是认真听讲。因为很多教学材料和教学效果都是老师多次备课设计的。如果不来上课哪怕最后有了分享版的PPT,恐怕也不易理解。另外,该课作为通识课有一个特点——要兼顾不同背景的同学。这确实是个难点,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我认为这个问题十分明显。比如有些同学告诉我他高中没有学过地理、物理抑或化学,但他们现在有意愿来学习资源环境的知识,那么作为通识课我们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且他们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够合格。但是还有另外一群学生,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资源环境科学的意愿,并且想在这方面做出点东西来,而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其实跟前面一类比差距太大了,但在通识课,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一部分同学认为这个饭太生硬了,吃不动,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课太水,讲的东西少。我个人的策略是在上课时做到讲授有浅有深,浅的一定要讲,因为某些同学觉得水的可能正是另一部分同学需要的;同时我要讲一点点,稍微能够提一点味道的,让有基础的,有能力的同学也觉得有收获,并不是觉得听了很多高中重复课程。所以我说考核时虽然简单,但上课讲解丰富就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周:对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要只是听讲而被动地接收知识。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打断,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一起讨论,看看老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其他同学又是如何看待的,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快乐地学习。在课程的讨论中,很自然地会形成一种创新思维。讨论的问题可以大到国家大事、家国情怀、某一热点时政要闻,也可以小到某位同学家乡的一个小事件,比如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土地优化利用方式等。期末考试比较简单,只要来上课,很自然就能从老师的语言中,以及讨论的问题中,找到要复习的重点和需要花时间的领域。

Q4.这门课程开设的历史和时间?

孟:最开始这门课程属于资源学院,为学校的自设学科——资源科学与工程的课程。但这门学科一直没有被教育部所正式的设立。后来在年左右,资源学院(资源学院当时是独立建制,还没有组建为地理科学学部)决定把这个学科改成资源环境科学来建设(在教育部名录里有),就对原来仅仅围绕资源的学科体系和教育培养方式进行了适当调整,调整到了更符合资源环境科学的要求。这样就将当时的资源科学导论(最先由史培军老师创立,周涛老师讲了很多年)进行一定的调整后变成了资源环境科学导论。过了两年左右,学校进行改革,要将它变成不仅仅面向本专业并且还为全校学生服务的通识课,重视通识教育,且让学生们都有一些更广的知识而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这一小块内容上。在这个大背景下,本课程被建议改为通识课。在此之后,通识课的建设又成为一个新问题。因为通识课的学生专业并不都是资源环境科学,预期就不全是准备在此专业进行学习的学生,但他们想去了解一些关于资源环境科学的知识,也会进入我们的课堂,课程就要再一次进行调整。通识课建设要兼顾各个专业同学的需求差异,又要使各个同学受益。我和周老师也思考分析了很久,最后决定还是以原来方式去讲,但是中间要穿插着两部分内容讲。还是按照先由我讲一半环境主题模块,后半部分变为资源主题模块由周老师来讲。但这两个东西并不是生搬硬套的,而关键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环境问题?从事实层面来看其实环境问题背后都是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因为看得到并关系到人们切身的利益,比如健康。环境健康在国外已经是很多年的概念了,每年美国的EPA包括哈佛的公共卫生研究院都在研究环境健康。环境健康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2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