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
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话,他说: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呢?
管理者的目的看似是提高工作的成效,其实管理的核心是人,要解决管理的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是有完美的团队。任何优秀的管理者都应该明白,管理是为了将员工变得更好,激发他们最大的善意和潜能。
如何激发他们的善意与潜能呢?首先管理者要具备相信的力量。
杨刚道老师在标杆执行力的课程中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
从前有一个孩子,语文考了零分,数学考了一分。两门学科考出来的成绩都很差劲,大部分的家长看到孩子考出这样的成绩,第一反应是就是质疑,他是不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是不是没有用心读书?是不是考试的时候开小差了?
可是这位孩子的父亲没有质疑他,他对孩子说:“孩子,我发现你有一点偏科,数学学得比较好呢!”
父亲的选择不是质问,也不是责罚,他选择相信孩子,他的支持与信任能激发孩子更大的潜力,奋进读书。
作为和公司员工朝夕相处的管理者,员工犯错在所难免,要选择相信,相信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是有潜能的,都会越来越好。只有管理者坚定地相信着,员工才会爆发出潜能,越做越好!记住责罚员工,威胁员工改变,远没有员工自己想要改变有效。想要提高员工执行力,要学会相信员工!
二、仁
管理者的“仁”是什么?
杨刚道老师在执行力的课程中说过:“仁为仁爱,与慈爱不同。”
众所周知,慈不带兵,老好人带不出优秀的团队。古往今来,无一例外。真正的仁爱是让员工成长。
员工刚来到一家公司,就相当于一个刚出生的稚儿,需要父母(管理者)的培养。
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期盼中出生的,有人成为了“妈宝男”,有人成为了“男子汉”,有人做了小偷,有人做了警察……很多走上岔路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一时的“心慈手软”。
在儿时,孩子们还没有正确的是非观的时候,父母展现给他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孩子就会形成怎样的价值观。
如果父母看到一个三岁的小孩偷拿了东西,不仅没有教育他,还继续开心地和他玩耍,说不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成了小偷;而懂得仁爱的父母就明白,孩子犯错了要教育他,即使哭闹也要让他明白是非对错。
很显然,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做法,养而不教那不是爱,真正的爱,是能够让他成长。如果你真的爱你的伙伴,就要求他,逼迫他成长,如果碍于情面放低要求,将他培养成小绵羊,这才是对他前途最大的伤害。
家庭管理是这样,企业管理也是如此。
企业管理者爱员工,就应该帮助员工成长,不要害怕员工受伤,员工犯错了也不惩罚,那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
杨刚道老师说,当你不舒服的时候,你就在成长。
成长的路上伴随着眼泪,管理者的执行力要求管理层仁爱,用仁爱的方式,让员工成长,最终获得改变,提升执行力。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