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 >> 正文 >> 正文

论现代管理科学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2/9/28
白癜风分型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80424/6188479.html

摘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所有企业都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对此我们应当给予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其中管理科学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是贯穿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过程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和永久性话题。

关键字:管理科学、现代管理、企业、转变、创新、接轨。

一、管理的新观念和新思想

1、不同于企业管理发展史

企业管理发展史上的“管理科学”方法,是在传统经验管理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随着近代工商企业的出现,工商企业的管理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均处在“经验管理”的阶段;直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美国的泰罗创立了“科学管理”才将管理从经验上升到了科学,从而进人“科学管理”阶段,其主要表现集中在“动时研究”的基础上;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管理原理”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便产生了“管理科学”的方法,并形成了一种“管理科学”学派,其管理内容范围的科学化也已扩展到整个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特别是科学方法与手段在管理上的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专门研究“人”的“行为科学”的出现,标志着“科学管理”又发展到了“现代管理”的阶段;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又进一步发展到了“最新管理”阶段。

由此可见,上述的“管理科学”方法,是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的历史性概念,是与“行为科学”学派相对应的一个学派,是侧重于研究“物”的管理科学化问题。而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科学”提法是个新概念,它不仅包括对“物”的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人”的管理,它实际上相当于西方系统管理学派。“最新管理”对人、物和环境三因素管理的含义,是指整个企业管理要实现科学化、合理化和中国化的含义。

2、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

建国后我国的企业管理,基本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原苏联“老大哥”那里搬来的;二是革命根据地“留”下来的。但是四十多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基本形态还是前者,即“搬”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企业管理。这种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体会,说到底,只不过是一种“工厂式”管理,是一种“生产型”管理,是一种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的“任务式”管理,是一种“效率型”管理,而且在“念念不忘”和“史无前例”后,工厂也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层单位”,这样又给工厂加上了一种政策“附属物”的“职能型”管理,“小社会”的“职能型”管理。

由此可见,上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科学”,不仅没有解决管理“企业”的科学化间题,而且也没有解决管理“工厂”的科学化问题,说得更清楚些,它不过为一种“听喝式”管理,不该管理的却管了不少。而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科学方法,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科学”,是真正“企业型”管理,“公司型”管理,“经营型”管理,“效益型”管理,“自主型”管理。

二、管理的转变、强化、创新、接轨和提高

改革开放,是我国继建国后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大变化,我国的企业,同样我国的企业管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实现管理科学化呢?这确实需要在多方面做文章,但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

1、转变

这里所说的“转变”,是指抓管理的思想观念要变,指导思想要转变。目前不少企业的“身子”早已进入了市场经济,而“脑袋”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而且还在用计划经济的“脑袋”,指挥市场经济中的“身子”,不仅别人看了很“别扭”,而且自己也感到苦恼。这类问题和矛盾的出现,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脑袋”还未转变,并且与现实中的“身子”发生了矛盾。

解决的办法,自然不是把“身子”向回拉,而是尽快让“脑袋”向前转,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思想转变。这种“转变”的内容,举其要者有以下七个方面:要实现和继续实现由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要实现和继续实现“二次转变”,即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再向资本营运型转变;实现和继续实现由数量速度型管理向质量效益型管理转变;实现和继续实现由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转变;实现和继续实现由单一的经营方向和固定的组织结构向企业为主,多种经营方向和权变组织结构的转变;实现和继续实现以日常管理为主向战略管理为主的转变;实现由基层管理为主向以高层管理为主的转变。

2、强化

所谓“强化”,是针对“管理”滑坡来说的。企业管理“滑坡”问题存在与否,对国有企业来说,回答是肯定的。究其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代一不搞”。其一是以“包”代管,其二是以“奖”代管,其三是以转代管,最后“一不搞”就是不搞“企业升级”了。所谓“包”就是指承包,它本来是现时处理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的一种政策,但不少企业内部也“层层包”,“纵向包到底,横向包到边”,并以此代替了管理科学的做法。这显然是把政策等同了科学,把处理企业与国家关系等同了处理企业和职工的关系。

所谓“奖”就是指奖励,它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一种措施,特别是物质性奖励,更只是一

种的一部分,只可以说是一种管理措施。但它不能代表管理全部,等同整个管理。“奖”与

“罚”二者都是人们行为导向的一种管理手段,但只用“好的奖、差的罚”的办法,来代替整个管理科学。显然是把管理简单化了。

所谓“转”就是指转换经营机制。它本来是我国企业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即扩权让利,转换机制,创新建制,显然是属于“改”的问题。改革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总动力,同样也是推动管理工作的动力。“改”可以促进“管”,但并不等于管,所以“转”这种“改”也不等于“管”。其实“转”两个机制,或“转”企业机制,都是属于“改”.是“改”的一个阶段。所谓“一个搞”就是不搞企业升级了。开展企业升级活动,是国务院从年起“最大”的评比活动。它虽是一种行政方法,但在当时对促进、加强和提高管理水平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制止各种“滥”评比,国务院带头停止“升级”活动。这样不少企业就以为“管理无事可做了”,纷纷把“企管办”也撤消了,“不需要”再搞管理了,这就是把管理等同了“升级”,仿佛管理就是为了“升级”,其实,大家都知道外国企业并没搞什么“升级”,伞业管理从来就没放松过,而且把它看成一个永恒课题,总是在不断地研究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创新的问题。

上述“三代一不搞”,虽然是对管理认识上的一种误解,由于“误解”,便产生了“放松”,因而也就出现了“滑坡”。还要看出这种“滑坡”,是较长时间“放松”而结出的“苦果”。

3、创新问题

管理的“强化”,主要是解决“向后看”,恢复过去已经达到的管理水平;管理的“创新”,则主要解决“向前看”,适应已经出现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其一是新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其二是新制度,即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其三是新机制,即转换后的经营机制的新要求。面对这种“新”,如果只搞管理强化,而不搞创新,显然是适应不了的。

虽然上述三“新”都还在进行中,但已是既定方针不变,企业管理必须创新,管理机制必须转换,才能与之适应。

4、接轨

“接轨”是指“管理与国际接轨”,这也是管理面临的一种“新”。这个提法来源于企业,它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扩大开放的需要,是我国企业管理从内向型封闭式的单纯管理向外向型开放式的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是企业由面向国内一个市场转为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所谓“管理与国际接轨”就是要按国际上的惯例办,按国际上通用的规范的要求办,就如同国际间的连路接轨一样。这里所说的“管理接轨”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说法,是指整个企业要接轨。如企业的组织,企业的形态,企业的功能,企业的责任等等;二是狭义的说法,是指整个经营管理要接轨,如领导体制,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财会制度问题等等。

但是,无论怎样接轨,不管怎样国际化、规范化,有一点是不能忘记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民族文化传统问题等等,也就是说一定要把国际化与中国化的关系问题要处理好、结合好。要知道,正因为有民族的,才有国际的;没有民族的,也就无所谓国际的。

5、提高

“强化”、“创新”、“接轨”,最后均有一个“提高”的问题,即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问题。如何提高呢?目标在哪里?概括起来,主要就是通过“现代化管理”。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在变化发展之中,管理现代化水平也为一动态概念,也要随企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管理现代化作为管理水平的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概念,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从“两化”,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到后来进一步认识到它还应包括“五化”,即除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外,还有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和管理人才的现代化。

三、观点论证

实践已经说明,“五化”的说法还是不够,它还应包括管理理论和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因为,没有管理理论指导的“化”,不仅是盲目的“化”,而且很可能是歪“化”总之,不管实践如何发展,人们认识如何深化,归根结底的实质是要实现“两大化”:一是实现组织生产力的现代化;二是要实现完善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因为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及其发展,最终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具体的“化”的内容不同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3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