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学派、管理决策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和权变理论
一、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和评价
1、基本观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人际关系理论仅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若要组织运转有效,必然涉及到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社会系统理论以研究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为主导。
2、简评:组织良好运行以获得和付出的平衡为基础,个人对两者权衡后做出选择;提出协作效力(成员总体满足)与协作效率(成员个体满足)二分法观念,核心思想是用协作统领组织,现代组织的三大柱石:明确组织目标、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明确组织的激励机制;明确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
二、管理科学学派
科学管理学派的继续与发展,侧重于管理中的定量技术与方法,提倡用逻辑步骤构造问题、收集信息、建立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应用于实践,要求管理者具备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经济学和一般商业技能,主要方法:运筹学、排队论、计划评审术、博弈论、计算机模拟(仿真)。
1、主要内容:组织是由“经济人”组成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也是物质技术和决策网络组成的系统,强调管理程序中的计划与控制职能,减少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直觉、主观判断或个人艺术成分,应用先进的计算工具。
2、典型思路: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得出解决方案、对方案进行验证、建立对解决方案的控制、把解决方案付诸实施
3、简评:管理科学学派是一个庞大的学者群体,管理科学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管理从定性阶段走向定量阶段,重视不同学科的交融与渗透,有助于优势互补、开阔思路,形成全面、合理的决策,过分依赖物质技术而忽略人的作用。
面谈三、西蒙与管理决策学派
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en),美国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的公司行为理论对微观经济学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经济人模型提出了挑战,提出了理性人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的决策模型,借助心理学研究成果,概括出决策过程理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全过程。
1、西蒙的观点:寻找最优化方案的过程比寻找合乎要求方案的过程复杂的多,最优化的首要条件是完全理性,而现实中的人或组织仅具有有限理性,决策可以区分为两种性质相反的决策: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区分的依据是两种决策采用的技术不同。
2、简评: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之一,西蒙的决策理论是理解人类行为的钥匙,在今天信息丰富的环境中,过滤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是稀有的资源,在最现代化的组织中,非程序性决策已进入基层。
四、系统管理学派
年,诺伯特·威纳创立“控制论”,年,肯尼思·博尔丁将控制论与信息论结合起来,年,路德维格·贝塔朗菲全面阐述了动态开放系统理论(一般系统论的经典),年,约翰逊、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从系统概念出发建立了企业管理新模式,他们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方面。
1、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内容
系统观点:是由两个以上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分析: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方法,在确定条件不不确定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
系统管理:有四个特点以目标为中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以责任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2、简评: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共同运作的系统,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或系统的变化,系统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部沟通的特性,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
五、权变理论(ContingencyTheory)
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随机制宜,核心观点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一成不变,最好的”管理理论或方法。菲德勒(FredFiedler)提出“权变领导理论”,领导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三种环境因素:领导者——下属成员的关系、工作任务结构、地位权力。最佳领导方式的“权变”取决于团体工作情景的有利性。
组织按照目标、任务、工艺和环境可分为“稳定型”和“适应型”两大基本类别,稳定型组织适宜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强调严格的组织规范、明确的任务、与权力对等的责任,适应型组织应采用权宜应变的“有机式”组织结构,强调内部相互关系、技能和经验。
权变理论的核心是在变化的环境中灵活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大系统或大环境中考虑组织的发展,强调管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但否认绝对的“应变”。
六、经验学派或案例学派
代表人物,德鲁克(PeterF.Drucker),斯隆(A.P.Sloan)等,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强调实用,以大公司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习管理。
管理者的工作着重在两方面:形成“生产统一体”,有效调动资源;决策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重视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对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重新评价,只有将两者结合才真正实用,提倡目标管理。
案例学派强调管理的实用性,其基本假设前提是过去与未来的相似性,目标管理普遍受到企业的重视,但过去的经验未必与将来完全符合,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内容比较庞杂,但其中的一些研究反映了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