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当下面临新冠肺炎的肆虐,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新冠肺炎是新的历史分期的起点》文章中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成为“公元前和公元后”那样的历史分期的起点,即B.C-BeforeCorona和A.C.-AfterCorona。
“利民不必法古,周事不必循俗。”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发生了包括管理变革、品牌变革、营销变革、传播变革、认知变革、关系变革等变化。后疫情时代,企业经营有着“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变”是因为技术和认知等的迭代,背后是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不变”是企业经营的本质使然和逻辑承继。
管理逻辑之变
百年的企业管理可以说是以“工业文明”为逻辑展开的。“工业文明”的经济学是以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为核心的经济学。工业文明诞生的初期,《国富论》《资本论》以及西方管理的发展,使管理有了理论上的遵循。众所周知,根植于时代发展是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则,管理学应揭示人类文明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人性的认知,共同催生了管理革命。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管理革命的“时空坐标”。
年至年,“第一次管理革命诞生”,主题是科学管理。“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吹起了第一次管理革命的号角,开创了一个新的管理时代。年至年,“第二次管理革命”诞生,主题是人本管理。这次革命的视角从“效率”转向“人性”,研究人性动机的各种理论应时而生,以“社会人”这一崭新的概念替代了“经济人”,管理步入“人本管理”的新时代。年至年,“第三次管理革命”诞生,主题是精益管理。这次革命的突出特点是“以顾客为中心”,管理视角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以流程再造和精益管理为基础。
而今,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是人类生产函数的一场范式变革,是经济运行模式的一次形态重构。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科学推动工业革命的历史拐点上,从基因测序到纳米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计算,从人工智能到机器学习,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数字、物理和生物三大技术领域的互动和融合,正在引发全球经济发生深刻的变革。可以说,始于21世纪初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
万物互联、万物可视、万物可融的数字经济,缔造了以数字文明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据和连接,通过数据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和多彩多姿的人类社会的本质,通过数据流把物质、生产、生活和网络连接在一起。
后疫情时代的重大逻辑之变,警醒企业经营者重新审视客户价值,挖掘消费的新行为特征。如今管理已发展为“价值网”而非“价值链”,这是工业文明跃升到数字文明过程中,由于网络渗透到每个个体行为中,使“物理空间聚集”向“网络空间聚集”发生了转变,促使我们进入了今天的“虚拟社会”中。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彼此形成了较为趋同的价值理念、消费习惯。
“新冠肺炎”后,电子商务的线上经营必将大幅增长,电子商务不再仅仅是物品或服务的交换形态。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运行方式和人的生活形态。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导致供应链、消费链、产业链重构。而线上生活形态的形成,是在购物之外所产生的价值。
后疫情时代的“有机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将改写世界社会发展的进程,其震荡或引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变化,后续影响裂变的广度和深度尚需密切预判和跟进。日前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笔者认为,这份《意见》对于生产要素从低向高流动至关重要,引导着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而这将有力地推动着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资本力量,形成一个新的资本形态,即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对物质、货币等其他资本发挥着点石成金的倍增效应,通过这个效应而引起经济总量的变化,倍增效应越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越强劲。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其名著《区隔》中,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资本,可以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一样发生功用。品牌文化建设在于挖掘人的精神、文化等价值内涵。用价值理念、客户关系、管理制度等知识资本,增加与消费者的共情能力,增强消费者的黏性。
后疫情时代,企业品牌建设逻辑有四:其一,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现实需求;其二,知识资本已成为重要资本,且融合其他产业而产生了倍增效应;其三,消费经济已连续六年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驱动力;其四,我国的种主要工业品中有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古曰:致广大尽精微。“新冠肺炎”过后,品牌的“致广大”,则需要“尽精微”。没有精雕产品的精神和完美极致的追求,打造企业品牌无从谈起。品质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质量范畴,更是要求企业家对自身工作的敬畏,为做好产品树立一种信仰,以及对消费者的虔诚。工匠是一种独立人格,是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不仅需要有“才”,更要有“德”。用“工匠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品牌建设的本质是文化灵魂。“文化”在笔者看来,其作用在于成教化、人伦化,其核心是用思想、精神、仁爱文而化之。“思想的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或是人类千百年来履历得到“共识性思想”的解释。真正有价值、有前景的文化独特性总是包含着人类文化的普适性,普适性文化交融的“天下归心”,又共同推进着人类思想的进步。
让渡价值的“软营销”恰当其时
卡尔·维克(KarlE.Weick)曾是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组织行为系以及心理系的教授,“建构感知(sense-making)”是他的重要学术成果,他让“组织”从一个名词变为动词。研究的重心从静态的组织结构转向动态的组织过程,强调信息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模糊性。
在笔者看来,企业营销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的确定性成果,所有的营销成果都有其相对性、暂时性和有限性。即所谓的“系统环境特征,新要素的变化,边界条件的反馈”。
传统上,企业营销要最大化股东的利益。但是现在,企业要最大化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而不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什么叫利益相关方?除了股东之外,还包括顾客、供应商、员工等等。企业的利润应和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分享,让每一个利益相关方都变得更好,企业将来也才能更好。所以企业营销的“价值主张”就显得尤为重要。
“价值主张”可通过“人文红利”转换传统产品的物理属性,让其呈现出明显的精神性、内在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工业文明时期美国人提出“助推式营销”,其特质为刻意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所谓的基于满足顾客需求,最大程度地释放“有限边界”的物性功能,疲命于迎合、取悦。
笔者提出,后疫情时代,营销应愈加凸显对“人”心理行为的思考。研究人性,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认知性、体验性、创造性、价值性、独立性、尊严性。包括营销人应该有的价值观点和人与消费者关系建立的权重在加大,其维度更在扩充。
过去世界营销理论“只有他们优先”或不可持续,需要建立鲜明的利他、利众、诚实的价值主张。过往美国的“助推式营销”的硬营销已走到尽头,“软营销”恰当其时。“软营销”的策略本质在于,默认营销人和消费者都站在平等地位,相信大多数消费者的信息与你是对称的,平等与消费者沟通,用动机性工具武装自己,创造消费者的“让渡价值”。即有“博物学”、“同理心”的情怀,培育与消费者的“强关系”。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既往的生产、生活方式。过去“顾客不足”的“数量说”可以终结,线上线下的融合会加速推进。后疫情的当下,我们可以用“顾客沉寂”来表述。探寻文化价值在市场中,特别是抚慰顾客因疫情而产生的心理创伤,唤醒“顾客沉寂”,从而催熟消费市场。让营销场景加持文化消费、社交平台、直播、长短视频的线上社交,促进娱乐行为与消费场景的融合,用IP营销内容体现消费场景多元化,从物理空间及心智认知上抢夺用户。
(作者系澳门国青商学院副院长,多家央/民企战略、品牌顾问)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年6月刊
《新理财》全年杂志开始征订啦!
(点击海报可直接订购)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