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阶段
从年10月十四大召开到年11月十六大召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一、南方谈话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之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大环境是相当严峻的。发生于年的“六四”风波,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地损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西方势力掀起反共反华的声浪,出现某些抵制和制裁中国的活动。随后发生的多米诺骨牌式的东欧剧变和苏联的突然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内,三年治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但一些深层次或新出现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市场疲软、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和亏损严重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遭到批判和否定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潮又出现某种程度的回潮,一时之间,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种种非难之声四起。不少人仍习惯于一种旧的思维方式,凡事不问大小、性质,都要问一个姓“社”还是姓“资”。这种传统“左”倾思潮的复发,形成为一种新的精神枷锁,束缚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怎么办?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88岁高龄的邓小平,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于年1月18日至2月21日,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历时35天,行程公里,他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回答了实践中出现的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认识问题。
邓小平南方谈话贯穿了一个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干扰,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南方谈话还涉及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判断姓“资”姓“社”问题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按照“四化”标准选好人才等。
邓小平南方谈话,令人耳目一新,思想上豁然开朗,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和巨大的震动,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左”倾思想的严重危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增强和坚定了人们对基本路线的信心。南方谈话,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再讨论,基本路线的再教育,改革开放的再动员,加快建设的再推进,为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创建
(一)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引起人们思考和争论的经济体制问题,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终于趋向统一。年6月9日,总书记江泽民到中央党校给省部级班学员、中央党校的部分领导干部和教授共多人作了重要报告。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模式。7月11日,《经济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主义也应搞市场经济》的文章,新华社向全国作了转发,不少报刊加以转载,从而引起了全党和社会上的广泛注意。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介和学术研讨中。最终确立新经济体制目标任务的是在中共十四大。
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十四大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做了新的概括和阐述,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构想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上有了重大突破。大会讨论了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战略举措。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作了阐述。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十多年来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这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这次大会还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也是中共十四大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中共十四大,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会议,它总结经验,思考和展望未来,规划了继续前进的正确航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华民族腾飞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为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而奋斗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是国民经济体制的转型,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四大后,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中国经济体制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开始了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奋斗历程。
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规范、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管理科学为特点的新型企业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微观基础。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决定》是一个战略决策,是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过渡的行动纲领。
第二,进行分税制改革。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于年全面推行分税制和转移支付体系,建立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并立的流转税制格局,逐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
第三,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年3月,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先后成立了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顺利解决了-年的国内通货膨胀问题。
第四,全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年开始,中国逐步对粮食流通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政策,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国家定购的粮食保留定购数量,收购价格随行就市。至此,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双轨制”变为市场调节的“单轨制”。此后几年,又恢复到“双轨制”政策和制度。年以后,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继续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
第五,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并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第六,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医疗卫生系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当时的思路是放权让利,医院自主权,政府给政策不给钱。90年代后医改再掀波澜。年后,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住房改革,年7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从而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
第七,“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的提出。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召开,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了实现“九五”计划和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要方针,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建设朝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方向前进。
第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
以上多种举措都是为了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而作出的努力。
三、邓小平后的中国:继往开来
(一)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没能实现他到回归祖国后的香港看一看的热烈期盼,于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的不幸长逝,引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沉痛哀悼。邓小平逝世后,全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5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