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什么?企业就是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构建并深化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的职能。
包子堂的黄晶老师最近学习了包政教授的《管理的本质》一书,颇有收获。今天将书中部分精彩内容分享给大家~
《管理的本质》——包政
管理世界就像宇宙一样浩渺无边,像宇宙一样在膨胀。没有人能够把管理世界的书都读完,穷其一生都不可能读完。
百年管理思想史,学说林立,莫衷一是。学习管理犹如进入丛林探险,很少有人学明白。人们希望管理世界是收敛的,哪怕有一张指导学习的地图也行。大部分人并不想穷尽这个世界,只是想把一些基本概念区别清楚。首当其冲的就是:企业与管理是什么关系,或者组织与管理是什么关系?两者究竟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两者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
1、管理因何而来?
管理是一件很古老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
我们这里说的是企业管理,工商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管理,因一件事情而来。这就是分工之后如何变成一个整体,表现为如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具体的内涵是,劳动者按照工作的要求做对做好
这原本是一个组织问题,是一件组织上的事情。结果阴差阳错,它变成了一件管理上的事情。
发生这种差错的根本原因,是亚当·斯密的理论存在着缺陷,它强调分工,忽略组织。组织理论的问世,是年的事情。在这之前,只有分工理论。从分工理论到组织理论,中间隔了年。在这年中,分工之后如何变成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主要是通过监工以及后来经理人员,依靠行政权力一起监督劳动实现的。
在美国,年后情况有所改变,劳工或劳动者作为一种整体的社会力量逐渐形成,企业中有了对立统一的劳资关系。因此,人们只能在劳资关系的法律框架下,借助于管理的概念,进一步探讨分工之后如何变成一个整体的命题。
代表人物就是泰勒,代表性的成就就是科学管理。在劳资两利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研究和实践研究,科学确定工时定额。依据工时定额形成“差别计件制”及其科学管理体系。泰勒本人也因此获得了“科学管理之父”的称号。
离开了组织理论,依靠管理手段也许可以解决技术/经济的一体化,但解决不了社会/心理的一体化,无法让每一个劳工或劳动者真心实意地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做贡献。必须依靠组织理论,使每一个劳工或劳动者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结成一体化的关系体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做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表象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企图用管理的手段去弥补组织理论的缺失。不过,在历史表象背后存在着客观而自然的法则,它终究会让人明白,只谈分工不谈组织是不行的。
分工与组织是一对概念,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同阴阳,同时发分工与组织是一对概念,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同阴阳,同时发生,同时存在。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因此,在考虑劳动分工的同时,必须考虑劳动组织,使共同劳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企业的一个成员,形成分工一体化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根本上调动每一个人的劳动积极性。
当产业社会开始跨越资本主义生产阶段,转向人本主义生产阶段的时候,知识劳动者以及做事情的劳动者,逐渐成为企业的主体以及竞争力的来源。以往理论的缺陷以及组织理论的缺失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产业社会的发展逻辑将回归正道,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机构的本质内涵将更加清晰,这就是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职能,主要用于支撑一体化关系体系的运行,并使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2、组织为何而来?
组织的本意就是一体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体化。一体化就是组织,人们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就是组织,又称组织机构,可以冠名为工厂或公司。
一个工厂或一个公司本质内涵及其特征,就是一群人形成的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按照共同预定的事业目标采取一致的行动。
组织,结成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是自然存在的一种形态,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可称自然组织,或者自然形成的组织。组织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包括提高效率和抗拒风险。
在自然状态下,自然人群一旦聚集起来,就会有分工,有自然的分工。聚集起来的人群越大,自然的分工就越精细。自然分工的动因是,每个人都希望发挥自己的天赋和长处,在一体化关系体系中,获取个人的最大化价值。
可以说,组织是一种自然而客观的存在形态,或者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是自然形成的,背后的动因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是一种喜欢并懂得群居的物种。当分工理论开启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原本应该用组织理论来解决分工之后的一体化的问题,却用了管理手段,结果不尽人意,至少杂乱无章,缺乏内在的统一性,于是就有了组织理论的问世。
我们这里所说的组织,特指组织理论,因管理而来,用于解决或解释管理的内在统一性。换言之,组织理论企图为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尤其是为管理者的行为提供理论基础。巴纳德为自己的书取名《经理人员的职能》,就表明了这一点。
说白了,组织理论只局限于“一体化”的命题,即在分工之后如何实现一体化。忽略了分工与一体化的关系,或者忽略了分工与组织的关系,这是组织理论的一个缺陷。如果组织理论不能解决如何分工、如何按照一体化关系体系进行分工的话,就会违背自然分工的动因,即每个人都希望发挥自己的天赋与长处,在一体化关系体系中获取个人的最大化价值,就很难在企业中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也很难使个人从工作中获得动机和成就感。
后来人们似乎达成了共识,认为管理是组织的一项职能,也就是说,经理人员的职能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这会在多个层面上导致概念的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的概念体系,如分工与组织、分工与管理、组织与管理、企业与组织,以及企业与管理等。我们只能大胆设想,管理不是组织的一项职能,而是企业的一项职能。企业不等于是组织,企业是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管理职能支撑的是企业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企业理论,而不是一种组织理论,指明一个企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企业理论,而不是一种组织理论,指明一个企业如何构建并强化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尤其要让企业明白,以机器代替人力或者以知识代替人力,在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中的作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然后才是一种边界清晰的管理理论,指明管理是企业的一项职能,用于激发和挖掘企业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的潜能。
尽管我们在意识形态中可以做这样的区别,然而,在实践中企业与管理两者是很难区别开来的。代表企业的高层领导阶层,往往是企业当局或管理当局的成员或领导人。这些人一方面承担着企业的责任,另一方面承担着管理的责任。我们只能说,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构建与强化企业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总裁和总经理班子的主要职责是,激发或挖掘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的潜能。
3、管理与组织有何区别与联系?
就这两个词而已,管理是管理,组织是组织,没什么分不清、摘不开的关系。当有人把“组织管理”当作一个词来用的时候,如“组织管理学”,就成为一个需要回答问题:管理与组织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历史上,自然分工之后,参与分工的人就成了供应者,即为别人的消费而生产的人;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需求者,成了供求关系,基于产品的供求关系。自然而必然的选择就是市场交易法则,交易就成了供求一体化的手段,或者说分工一体化的手段。有人把这称为市场协调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关系和分利关系。
当生产者变成了一个群体时,通常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或家族群体,生产者不再是一个单数,而是一个复数,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部,就有了进一步的劳动分工,与此相应的,家庭就是劳动组织。由于家庭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分工之后的一体化没有什么障碍,参与分工的家庭成员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为幸福生活共同努力。
在这种共同体的基础上,每个人分工劳动的协调,并不需要依赖市场交易,大家只需要听命于一个权威人物就可以了,这个权威人物通常是家长。家长所做的事情就是管理,一种不同于市场协调的方式,可称管理协调方式。协调家庭成员之间是分工关系和分利关系。
没有权威就没有管理,只能借助于市场交易,实现分工之后的一体化没有权威就没有管理,只能借助于市场交易,实现分工之后的一体化。这种原始的分工一体化原理,到了工业化时代就不合适了。迟至年,工业化的生产企业走上了量产量销的规模化扩张的道路,生产线越来越长,劳动分工越来越精细。分工之后如何实现一体化,决定了工厂的秩序、效率和利润。
其中关键的因素就是劳动者,分工之后的一体化命题就转变为如何让劳动者做对做好。劳动力不是商品,劳动者始终拥有对劳动力的使用权。工厂主与劳动者不是共同体,是雇佣关系、交易或买卖关系。工厂主及资本所有者不是天然的权威,不具有绝对的支配力和影响力,让劳动者听话、做对做好。
失去了泰勒的理论,一种冠名为管理的理论出现。这种理论的本质是导入市场交易法则,劳资双方回到交易的原点上,回到实质性的关系上,实行计件工资制——已完成多少个作业量和工件,计价计酬。可以说,这种管理上的协调方式,本质上是市场协调方式。市场交易的法则是,协调彼此的分工与分利关系。
由于工厂内部没有市场的价格信号,泰勒只能借助科学研究的方法,一种能被普遍接受的公正方法,来确定工时定额,确定工资支付率。很遗憾,泰勒把事情想简单了。
年以后的工厂已经是一个社会了,不可能借助于简单的协调手段和公式,就可以把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包括他们的利益要求、情感诉求和人生追求)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即一体化。
经过20多年的管理实践和理论探索,有了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在组织理论的引导下,形成了丰富的管理学说,并使管理成为一项职业和职能。年以前,管理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协调的手段,被直接用于分工之后的一体化,成为一种“组织”的手段。年以后,组织理论取代了管理,成为分工之后一体化的指导思想,用于指导经理人员按照一体化的要求履行管理职责。
遗憾的是,现行的组织理论并没有上升到企业理论,对如何构建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做出理论的回答。很容易让人理解为,组织理论就是管理的基本原理,似乎依据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管理,在企业层面上就可以实现分工的一体化。结果,把组织理论变成了管理层面上的事情,变成了一个概念,称为“组织管理”。换言之,只有组织理论上升到企业层面,“组织”与“管理”才是两个概念。
未完,待续......
投稿人:黄晶
本期编辑:胡涵懿联系人:王老师周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