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bay科学理论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系统知识体系。原创科学理论能极大地提升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也能为新技术的诞生提供基本原理,其价值不言而喻。从世界范围的科研活动来看,不仅我国的原创能力较差,而且欧美等老牌科技强国的原创能力也大不如从前。例如,不少有识之士指出,作为诸多学科基础的物理学,已经近百年没有重大突破了。这说明原创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已充分认识到原创无与伦比的价值,为此连续出台多项科研新政,把原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第一”高度。那么,我国如何突破原创科学理论的瓶颈呢?关于此,康乐院士曾指出:“我国要想提升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科学家、管理部门和资助机构应该着眼于长远,有很大的耐心去孕育、培养、支持创新思想。”我觉得康院士的这番话说到了点上,下面将围绕之作简单诠释。1.善于识别原创成果原创与改进式成果有本质不同,不能混淆。所谓原创成果,必须具有“前所未有”和“重大意义”两方面属性,两者缺一不可。首创性包含原始性和唯一性这两个基本属性,是衡量成果是否为原创的基本标准。原始性(Originality)指研究者未借鉴已有学术思想,靠自己的深度思考与灵感助力找到了破解科学难题的突破口,进而创立了新理论、新原理、新定律。唯一性(Uniqueness)指研究者做出的成果,前人从未提出或预见过,属于“从0到1”的发现。原创成果必须有重大意义,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能推动对某一事物的跨越式认知、揭示其普适演化规律,又具有潜在乃至直接的应用价值。科研人员所在单位的管理部门,可参考上述标准,充分发挥“伯乐”作用以甄别出“千里马”。2.营造有利于原创的科研环境原创通常要经历艰难的自由探索过程,这既需要科研人员长期心无旁骛地攻关,又需要单位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新政,给予切实的长期扶持。譬如,对已产生了原创思想的科研人员,管理部门不要实施僵化的常规考核评价,而要采用“非常规”评价,为创新“火苗”的升腾加油。3.开设“绿色”评审通道原创往往以颠覆前人的认知为标志,以“非共识”为特征。原创初期往往由于同行专家的“认知局限”或“利益冲突”,不仅论文难以发表在重量级刊物上,而且也难以得到资助机构的资助。为此,建议国内有条件的重量级刊物和资助机构,能够打破传统评审机制,开设绿色评审通道,给予原创出头的机会。作者
秦四清授权发布编辑
安扬复核
王宇瀚
源于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