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原则 >> 正文 >> 正文

系统论原理年第7讲西方系统思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2/5/7
北京青春痘医院地址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0/9084488.html

今天我们进入与东方相对的西方,去领略西方的系统思想溯源。东方和西方的划分,就出现了地球系统最大的组分之一,首先要去了解西方的系统思想,这样才能了解西方的行为方式,其次,我发现,东方与西方认识世界是殊途同归的,因为我们都是地球的组分,东方的哲人和西方的哲人看待世界的一致性,导致了观点也基本趋于一致。

在东方系统思想溯源中,我力求寻找一条主线,把历代的系统思想贯穿起来,这条线就是阴阳,阴阳除了对立,还有平衡、发展等,所以,在描绘自然、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进一步发展阴阳学说,与五行、道家、道学、兵法结合起来。

那么,西方系统思想溯源,会沿袭什么样的主线?这里埋一个伏笔,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留意观察。

第一乐章古希腊的系统思想(是什么)

古希腊哲学是以宇宙体系论时期开始的,和中国传统思想上认识世界相类似,选取了最熟悉的事物来认识世界,显然,西方系统认识世界的进度比中国要晚一些。

(一)客观、合理地认识世界——泰勒斯

泰勒斯(约前-约前)提出著名的命题:“水是万物的始基”,试图通过找出万物的始基来整体地把握世界。他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循环变化之中,生生不息的世界具有统一性,因而可以通过把握始基来整体把握世界。

在泰勒斯以前,人们处在神话时代,普遍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格化的神。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以客观自然为对象,把世界的本体和原因看作物质本身,用自然来解释和认识自然,而不是把它加以神化。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和转折,标识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标示着人的思维方式从神话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每本哲学史教科书提到的第一件事,都是哲学始于泰勒斯,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这是对神话世界观的否定,标志着哲学的诞生。(贾宝玉也说,女儿都是水做的,但却没有哲学的上的含义)

泰勒斯的“始基”说,基本确立了西方认识世界的视角。就像达芬奇基本确定了古典主义绘画的基本逻辑和框架、或者笛卡尔确定了分析世界的还原论思想一样,对于后人的影响十分巨大。

自泰勒斯以后的哲学家们对于“始基”的解释,如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培恩多克勒的“四根”(水、火、气、土),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等。这些人提出来作为“始基”的概念,尽管表现不尽一致,但都没有脱离泰勒斯对经验世界多样性之统一性的追求和对世界万物“变化,终级根据解释的基本框架。

泰勒斯敏感地抓住了世界的本质,他认为所有物质的滋养质都是潮湿的,即使是热的也可以藉湿而发,一切物件的种子都含有湿性,因而得其结论“水是万物的始基”。具体到人类,泰勒斯认为“没有水,就没有人的存在”,因而把与人生存息息相关的“水”作为世界的本原。

(二)抽象、理性地认识世界——毕达哥拉斯学派

稍后的毕达哥拉斯(约前-约前)学派,借鉴泰勒斯的观点,以更高的抽象力为基础,提出了“数是万物的始基”,重点提出,人世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是世界的本源,而相互关系是具有一定规律的,这一规律通过抽象的“数”来表达。在毕达哥拉斯思想中,“数服从一定的规律,同样,宇宙也是如此。于是宇宙的规律性第一次被说出来了”(恩格斯语)。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数体系的和谐就是宇宙的和谐,而且也是社会秩序的和谐、音乐的和谐——描绘事物之间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约前-约前),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后到意大利南部传授数学及宣传他的哲学思想,并和他的信徒们组成了一个所谓“毕达哥拉斯学派”,也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也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于公元前6世纪末产生,公元前5世纪被迫解散,其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

毕达哥拉斯学派很重视数学,他们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使用,而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认为"万物皆数",因而"数是万物的本质",推广开来,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很大程度上,他们陷入享受这一思维的旋涡,任意地把非物质的、抽象的数夸大为宇宙的本原,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的数量上的比例组成,"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这是古希腊艺术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包含着艺术中”寓整齐于变化"的普遍原则。

毕达哥拉斯的“万物起源于数,万数归一”思想,其中的“一”是原子的雏形。在当时人们由于无法从土、水、火、空气等感官所能觉察的东西找到自然界统一的“始基”,便开始转向在感官中所不能觉察的东西中寻找,“一”是人们对自然界不断细分下去的“理想实验”产物,该产物只具有单位的特点,而没有感官所能觉察物质的特殊规定性。哲学家由“一”逐渐发展演化,先是出现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再发展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发现了所谓"黄金分割"规律,获得关于比例的形式美的规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对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世界的本源,在这一点上无不用其极,因而不可避免的带来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颠倒了“数”与物的关系,实际上先有物才后有数;二是他割裂了“数”与物的联系,把“数”绝对化为世界的本原。

(三)客观、合理认识世界的延伸——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约前-前)则认为,世界万物的始基是火,因为世间一切都是火的变形,火变成万物,而万物又复归于火。显然,赫拉克利特发展了泰勒斯的观点,他认为世界始基的重点不是某种实物或者实体,而是过程和流变——世界系统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一个过程系统,从而为后人奠定了一种过程世界观的基础。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有秩序的,这个事物的规律、秩序是火的属性,叫做“逻各斯”。进一步地,赫拉克利特认为,认识逻各斯就是要抓住整体的东西而非整体的东西,汇聚的与分离的,和谐的与不和谐,从一切事物而有一个事物与从一个事物而有一切事物……,因而提出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法问题,并将其作为真正智慧的内在内容之一。

赫拉克利特主张的过程系统,具体而言,是指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当火熄灭时,宇宙间的万物就形成了。最初,火的最浓厚的部分浓缩起来形成土(火生土);当土为火所溶解时,便产生出水(土生水),而当水蒸发时,空气就产生了。整个宇宙和一切物体后来又都在一场总的焚烧中重新为火烧毁(循环往复)。赫拉克利特曾写道:“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四)万物本源的深入探讨——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约前-约前)是一个具有天才创意思维的学者,他在前人的对世界探讨的基础上,既延续了前人的智慧,又融合了各家之长,天才般开创了原子论,对于构成宇宙系统的要素进行了猜测和分析,认为世界的始基是原子——就是不可再分的组分,这些不可分的原子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万事万物(包括水、火、数),甚至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德谟克利特以其原子论强调了系统的组分构成,实际上就是肯定系统是由组分组成的,是组分构成了系统,也是组分决定了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和希腊人中的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包括《大宇宙秩序》、《小宇宙秩序》和《论自然》等,可惜的是均已失传(和我国的《黄帝外经》一样),只留下部分关于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方面的残篇。

德谟克利特的思想来源于他的老师阿那克萨哥拉(约前~前),阿那克萨哥拉在总结先师们经验的基础上,较为明晰地提出了一种“种子”学说——认为万物是由各种种子在漩涡运动中结合而成,其性质决定于哪种种子占优势,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物质不灭思想:“全体是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加的,多于全体是不可能的事,全体是始终如一的。”

阿那克萨哥拉和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旋涡,产生无数的世界。原子不可分割,不存在质的差异,只有形状、次序、位置的区别,因为原子长有勾、角,因而能相互勾连聚合成复合物。

德谟克利特指出了原子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大小和形状,后来,伊壁鸠鲁(前~前)发展了他的学说,提出原子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属性——重量。

古希腊的原子论为人类的物质观念和物质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构架:世界的本原,或说万物的始基是无数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不再变化和生灭的,具有不同大小、形状和重量等基本属性的原子(物质实体),这些原子在虚空中的聚散便构成了宇宙间所有有形和无形的物体与现象,以及各类物体、现象的产生和灭亡。

(五)原子论的对抗者——柏拉图

柏拉图(前-前)受其老师苏格拉底(前-前)的影响,反对研究自然,而注重道德哲学。苏格拉底相信理不辨不明,主张通过问答和批评、讨论来解释事物的真谛,因而奠定了辩证方法的系统运用。

柏拉图在继承苏格拉底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理念论来对抗原子论。

柏拉图认为世界是有层次的,而几何学表达了理念界永恒的完美性——首先,是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几何体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组成要素;其次,理念也是一个等级系统,从具体事物的理念,到数学与科学的理念,再到艺术与道德的理念,直至最高级的“善”的理念;再次,柏拉图还对知识进行了分类,认为知识也是分层次和等级的,因而形成了知识的等级学说。

可见世界

可知世界

影像

实际事物

数学对象

理念

想象(猜测)

信念(相信)

理智(知性)

理性(理解)

意见

知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其中可见世界,就是可见事物的世界,太阳是可见世界的主宰;另一个是可知世界,也就是不可见的理念世界,善的理念是可知世界的主宰。

为了形象理解,并且能明确地讨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区别,用下面的故事详细加以说明:

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

但是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哲学家的使命就是引领人们从洞穴中走出来,走向阳光普照的大千世界去。

柏拉图认为理念具有四重含义: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给知识提供依据,从而引导人们适应并改变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分有或者摹仿可知世界的模型,而形成了外在的可见世界;由于强调理念、强调客观存在,因而现象和本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可见与可知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也是二元论的表现之一。

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怀特海说,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给柏拉图作注脚,柏拉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世纪哲学的重要成分——教父哲学,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经院哲学;从二元论的角度出发,与柏拉图观点相对应的两位学者,也称为影响深远的哲学家,一位是主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为可知世界与可见世界是分离的,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事物和事物概念是融于一体、不可分离的;另一位是主张“现象即本质”的黑格尔,认为现象是本质的自身显现,而柏拉图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两个世界。

相关知识:

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

教父哲学是2~5世纪早期护教者为其教义辩护的一种宗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教父是基督教教义的传播者和解释者,是教规的制订者和教会的组织者(裁判和运动员)。教父们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哲学体系,人们把教父著作所包含的哲学因素,一般称为教父哲学。

教父哲学是基督教早期的哲学与宗教理论。德尔图良为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不需要探究”是德尔图良提出的,他甚至反对进一步理解和解释信仰。

但是,教会最后采取的是理性辩护主义的立场,力图用理性来证明信仰,把柏拉图主义等哲学理论用于合理解释基督教教义,以便理解和传播。11世纪后,随着西欧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文化的复兴,理性精神开始重新萌芽,亚里士多德主义从为12世纪经院哲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院哲学”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学校里传授的学问。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里传承,二是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和思想形式。

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都同属于唯心主义哲学;

其次,它们都是为基督教信仰服务而产生的哲学体系。

再次,它们都运用了理性形式来论证。

不同点在于:

第一,所处时代不同,教父哲学属于奴隶制旧社会,经院哲学属于新封建社会;

第二,建立基础有差异,教父哲学主要是在建立基本教义,经院哲学在于整理教义成体系;

第三,教父哲学倾向意志主义,基于柏拉图哲学;经院哲学倾向理性主义,理论基础是亚里士多德主义。

为了教人们正确学习苏格拉底思想,柏拉图创立了“柏拉图学院”,又叫做“阿加德米”(academy)学院,不仅钻研哲学、政治、法律,对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学、天文学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六)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前)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体系哲学家,17岁进入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一直做了20年的学生和教师。直到公元前年,亚里士多德受马其顿的腓力之邀,做他年轻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的私人教师。七年后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开始经营自己的学校——莱森学园,直至公元前年去世。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比柏拉图更为卷帙浩繁,主题也更为多重多样,主要包括逻辑学、形而上学、修辞学、伦理学、自然科学和政治方面的论述。

从对后世的直接影响分析,亚里士多德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物理学。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写道:“对我们来说明白易知的,起初是一些未经分析的整体事物。而元素和本原,是在从这些整体事物里把它们分析出来以后,才为人们所认识的。因此,我们应该从具体的整体事物进到它们的构成要素,因为为感觉所易知的是整体事物。这里把整体事物之所以说成是一个整体,是因为它内部有多样性,有它的许多构成部分。”这里显然,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清晰地说出组分与整体的概念,但也表明他认识到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

而对于整体与部分的思考,亚里士多德主要从生物学入手的。他写道:“构成动物的各个部分有些是单纯的,有些是复合的;单纯部分,如肌肉,加以分割时,各部分相同仍还是肌肉;复合的构造,例如手被分割时,各部分就不成为手,颜面被分割时各部分就不成为颜面,被割裂的部分互不相同——关于这些复合的部分,有些不仅称之为’部分’,亦复称之为’肢体’。”显然,亚里士多德虽然还没有明确的结构意义概念,但也模糊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他看来,整体由若干部分组成,其总和并非只是一种堆积,而其整体又不同于部分——也就是说,整体具有整体性,整体不同于部分,整体性也不等于部分性质的简单加和。(这也是贝塔朗菲高度赞赏亚里士多德之处,贝塔朗菲赞赏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及其固有的整体论和目的论的观点,就是宇宙秩序的一种表达方式。)

与赫拉克利特相反,亚里士多德从承认运动来承认对立,即以承认运动为前提来寻找运动的动力(赫拉克利特是先承认事物自身的对立统一,以此为基础来解释运动——我国的“阴阳互根”就包含了他们两个人的观点)。因此亚里士多德最终致力于寻找推动世界的动力根源,把目的因看得高于一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仅人有目的性,生命界有目的性,而且无机自然界也是有目的的——这对后来的科学发展起到了一定负面作用。

相关知识:

亚里士多德把世界一分为二(又是二元论),即神圣的月上世界和低贱的月下尘世;月上世界由“精英”元素构成;月下尘世有水、火、土、气四种基本要素组成,四种基本元素通过冷、热、干、湿四种基本原性的作用并且因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而结合成为实体。

“质料因”(MaterialCause):即某一事物的组分及其存在形式,将事物构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组分),接着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类似于组分效应与整体性涌现。

“形式因”(FormalCause):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的其中一部分(宏观结构)——类似于结构效应与整体性涌现。

“动力因”(EfficientCause):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更多地强调外在环境给予的资源或条件、限制或约束本身,与环境效应有一定关系。

“目的因”(Finalcause):指的是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者改变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动或活动——类似于环境效应,主要系统是根据外界环境进行的自我调整,即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以及结果。

亚里士多德天才般地设想了一个球层结构的多层次宇宙系统,比较完整地叙述了天旋地静的宇宙图景。罗马时期的托勒密正是以此为思想基础,建立起了著名的本轮—均轮几何宇宙模型,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多层次系统观的重要体现。

相关知识:

本轮—均轮几何宇宙模型

希腊天文学与宇宙论相统一,柏拉图的天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26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