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学习方法》之番茄工作法
一直搬砖的效率高,还是有节奏的搬砖和休息效率高,是后者,这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的重要例子。那么是一直学习效率高,还是有节奏的学习和休息效率高,也是后者,这个方法就是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可以让你在相同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而不觉得劳累。
摘要:番茄工作法是一种简单的时间管理法,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第一,选择一个任务,专注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一个番茄时间不可分割;第二,每4个番茄时间后休息30分钟;第三,完成一个任务划掉一个任务(如图3-1所示)。
图3-1二阶番茄工作法流程
用2句诗来概括,就是:
番茄工作计时钟,劳逸结合放轻松。
番茄工作法的本质是广义动量定理,即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应。番茄工作法包括5个要点:
1)25分钟工作(集中精力);
2)休息5分钟(休息回血);
3)拆分任务(拆分敌人降低难度);
4)记录干扰立刻返回番茄钟(不被敌人拆分);
5)分析提高(闭环控制)。
番茄工作法使用了通用方法论中的广义动量定理和拆分。
本节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番茄工作法;
第二部分使用军事学案例得到通用结论;
第三部分介绍番茄工作法进阶金字塔;
第四部分使用管理学理论分析番茄工作法;
第五部分使用广义动量定理分析番茄工作法;
第六部分是番茄工作法的优化(如图3-2所示)。
图3-2番茄工作法思维导图
3.1番茄工作法概述
番茄工作法(意大利语:PomodoroTechnique)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它是由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年创立的一种时间管理方法。在番茄工作法一个个短短的25分钟内,收获的不仅仅是效率,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执行番茄工作法的基本要求:
1)番茄钟不可分割;
2)耗时超过6个番茄钟的任务需要再拆分;
3)每个番茄钟开始后就不能暂停,一旦暂停,只能作废重来;
4)若一项活动花费时间很短,不到一个番茄钟,可与其他活动合并;
5)番茄工作法不用于假期和休息期的活动。
番茄工作法划分工作和休息时间,将时间划分为小块,有利于提高工作和休息的效率,提高时间的感知和掌控。
利用整个番茄时间,专注于某一段时间,减少打断,提高时间的感知和掌控。
一个人番茄时间为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4个番茄时间为一轮,之后休息30分钟(如图3-3所示)。
图3-3番茄工作法示意图
番茄工作法的流程有5个阶段,分别为计划、追踪、记录、分析和可视化处理(如表3-1所示)。
表3-1番茄工作法流程的5个阶段
番茄工作法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因:
1)颠覆对时间的依赖
将抽象的时间变成具体连续的事件,使我们能抓住时间,不再是分分秒秒地去追赶时间。番茄时间的概念,特别是倒计时,产生了一种有利于工作的积极的紧迫感。
2)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大任务分散番茄时间,小任务合并番茄时间。对简单的任务进行估测会更加容易,估测的质量也会提高,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能鼓励自己实现目标。
3)放轻松
保持劳逸结合,保持大脑高效运转和思维敏捷。每25分钟的休息,人们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因而能激发创造力,放松提高了连续工作的效率。
4)有利于自我观察和分析
番茄工作法代表着每25分钟一次的自我观察,掌握并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进程,使效率不断提高,这能大大激发我们的兴趣,自发地完成工作和任务。
5)可持续的节奏
尊重工作时间,同时也尊重休息时间,这会让你获得持续的高工作效率。
以上内容和网上的内容差不多,下边我将使用我的通用方法论和图解法来分析、解释番茄工作法。
解决问题包括两大方法,分别是降低问题难度和提高能力。降低问题难度有4种常用的方法,包括是拆分(分而治之)、类比、联想和溯因。提高能力有2种方法,包括是广义动量定理和系统思考(如图3-4所示)。
图3-4解决问题的方法(通用方法论)
3.2军事学解释番茄工作法
假设A军和B军各有4名士兵,双方进行枪战,2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每个士兵身后用一个血条来表示士兵的状态,如果血条是满的,表示士兵处于满血状态;如果是半个血,表示士兵中了一枪;如果是没有血,则表示该士兵阵亡。
第一种战役:双方4人打4人。
敌我双方同时投入全部兵力。A军和B军都同时集中自己的兵力投入战场,双方的兵力对比是1:1,双方每人打出2发子弹,打死1人,自己中2发子弹,双方都全部阵亡,胜率为50%(如图3-5所示)。
图3-5四人打四人
第二种战役:拆分敌人,各个击破,4人打2人,接着4人打2人。
A军将B军拆分为2个部分,每个部分2个人,A军集中自己的4个人和B军的上半部分进行战斗,A军每人打出1发子弹,共4发子弹,将B军的两个人打死;B军每人打出1发子弹,A军有2人各中1发子弹。B军的下半部分没有参与第一轮战斗(如图3-6所示)。
图3-6拆分敌人,4人打2人第一轮战斗
紧接着,A军集中这4人来对付B军的第二部分,战斗开始前,A军有2人满血,2人半血;B军2人均满血。A军4人打出4发子弹,将B军2人打死,B军2人打出2发子弹,将A军2个半血的人打死。这样A军剩余2人,B军全军阵亡,A军以50%代价换来了B军%牺牲,A军胜率%(如图3-7所示)。
图3-7拆分敌人,4人打2人第二轮战斗
如果A军不马上进行第二轮战斗,而是进行休息,使得两个半血的士兵回血到满血状态,然后再开始战斗,那么A军打出4发子弹,将B军2人消灭,自己剩余4人,胜率%,牺牲人数为0,伤亡更小(如图3-8所示)。
图3-8拆分敌人,4人打2人回血后第二轮战斗
从上述的战斗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拆分敌人,然后集中自己的力量各个击破,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成果;如果在战斗后进行适当的休息,可以提高自身的战斗力。
第三种战役:拆分敌人,被敌人拆分,2人打2人,1人打2人,1人打2人。
A军将B军拆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2个人,打算各个击破;而B军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将A军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如图3-9所示)。
图3-9拆分敌人和被敌人拆分
A军和B军的上半部分进行战斗,下半部分未参加战斗。A军的2人每人打出2发子弹,杀死B军2人;同样,B军2人每人打出2发子弹,杀死A军2人。这样A军和B军各剩下下半部分的2人(如图3-10所示)。
图3-10互拆后上半部分战斗
A军和B军的下半部分准备进行战斗,此时A军中的一名士兵去吃东西了。这相当于A军是被拆分了(如图3-11所示)。
图3-11互拆后下半部分战斗前
A军的1人和B军的2人开始战斗,A军的1名士兵打出1发子弹,射中B军的1名士兵;B军的2人各打出1发子弹,A军的这名士兵被打死(如图12所示)。
图3-12互拆后下半部分第一场战斗
B军的2人和A军剩余的最后1名士兵进行战斗,此时B军的士兵1个满血,1个半血。战斗开始后,A军的1名士兵打出1发子弹,将B军半血的士兵打死。B军的2人各打出1发子弹,将A军的最后1名士兵打死。B军剩余1名士兵,获得胜利(如图3-13所示)。
图3-13互拆后下半部分第二场战斗
从上边三个战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集中力量可以增加获胜的概率。
2)适当休息回血,可以提高下一轮战斗的战斗力。
3)拆分敌人各个击破,有利于提高胜率并且降低自身消耗。
4)被敌人拆分会降低胜率概率。这里的敌人包括外部敌人和内部敌人。吃东西这个敌人影响了A军的集中兵力,从而导致失败,吃东西是内部敌人。
我们可以使用波士顿矩阵来分析集中兵力和分散兵力,自己分散、自己集中、敌人分散和敌人集中可以组合成四种情况:自己分散VS敌人分散,胜率50%;自己分散VS敌人集中,胜率0%;自己集中VS敌人分散,胜率%;自己集中VS敌人集中,胜率50%(如表3-2所示)。
表3-2集中和分散的波士顿矩阵
不要小瞧这个波士顿矩阵,这个矩阵中有《战争论》和《战略论》的精髓。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的核心原则是:集中兵力进行会战,2倍兵力足以打败敌人。他的逻辑是,不断的增加兵力数量,最终肯定会打败敌人,而他通过研究战争史得到,2倍的兵力就足以击败敌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按照《战争论》的指导进行战斗的,所以如果你看战争史的话,你会发现一战时,敌对双方都在不断的集中兵力进行会战,这就出现了自己集中VS敌人集中的情况。李德·哈特目睹了一战时的惨烈,他从中得到了教训:只是自己集中并不能保证获得胜利,因为敌人也会集中;而是不仅要自己集中,还要使敌人分散,从而达到自己集中VS敌人分散的状态,才能保证获得胜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