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学习时报》年5月6日第1版
转自:学习时报、科研大匠、墨香学术5月6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学习时报》撰文《胸怀国之大者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目前已有所高校纳入“双一流”建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出台教育评价改革纲领性文件,“破五唯”开始破题。为高校教师减负松绑、破除“四唯”束缚,让教师有更多时间精力安心教学科研。全文如下:胸怀国之大者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凝结着一代代教育人的梦想和夙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亲自出席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主持审议教育重要文件,到大中小学考察视察,给师生致信回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擘画到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并作出战略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十年来,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在领导体制、动力机制、保障制度、育人观念、目标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越来越焕发和彰显出鲜明特色。党对教育的领导不断加强,从中央到地方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从试点推向全国,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等党的组织不断健全、党的工作不断加强,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教育公益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牢牢抓在手上,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不断健全。素质教育蓬勃开展,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渗透在校园生活。育人成效不断提升,广大师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在庆祝建党百年重大活动中,广大学生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十年来,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到年底,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8.1%,比年提高23.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5.4%,提高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提高27.8个百分点。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一个服务14亿多人口,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日渐完善。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给予人们更多完善自我、人生出彩的机会,深刻改变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十年来,教育服务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因”。十年来,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大中专院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当前,我国新增劳动力的53.3%接受过高等教育。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开展两轮“双一流”建设,所高校纳入建设范围。增设网络空间安全、物联网、非通用语种、儿科、养老、托幼、家政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专业,加快培养基础学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学科专业体系与产业结构布局对接更加紧密、协调联动更加通畅。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从“嫦娥探月”“羲和号”“天眼”到“奋斗者潜海”、极深地下实验室,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到“九章”量子计算机,从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到碳化硅材料关键技术,从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到首款新冠中和抗体药物上市,高校参与破解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输送、高水平科研成果源源不断的产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十年来,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有效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连续十年不低于4%,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一批重大教育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极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基本实现。广大教师忠诚敬业担当,涌现出黄大年、张桂梅等一大批优秀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彰显新时代教师的大爱。“双减”加快落地,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态势得到遏制,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不断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持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严”的主基调和氛围不断强化。教育政治生态的持续向好,引领教风学风的持续改善,赢得人民群众对教育更多理解、关心和支持,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十年来,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我国已与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留学目的地国,“留学中国”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深化,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以外累计学习使用中文的人数达2亿。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实现国际多边互认,学历学位互认覆盖56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举办首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并达成《北京共识》,发起成立世界慕课联盟,我国教材教法、教育理念等开始走向并影响世界。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个国家和地区万个团队、万名学生参赛,中国教育越来越吸引全世界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4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