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原则 >> 正文 >> 正文

浅析新时代应急管理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关联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3/3/28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index.html

安全老工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新要求,特别是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组建应急管理部,这标志着我国安全治理体系由区块化向统一化的大安全转变,这是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各级政府部门推行了以应急管理为主的系列政策文件,许多高校成立了应急管理学院,很多研究所和社会服务机构推出了应急文化、应急体系建设等产品,应急管理、应急文化、应急体系、应急科学、应急救援、SHE、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相关内容成为了安全领域的热门话题,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我们面临的安全问题,社会各界均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且在一定范围内,这些理论和方法给安全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在这种繁杂的情况下,作为基层的企业、社区和团体,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企业选择哪一个理论那种方法才能达到安全目标?这些名词是指这个意思还是另外一种意思?对同一个事件有的监督部门认定是隐患有的监督部门不认为是隐患?等很多问题随之而来,给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多疑惑,也给企业和公众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影响,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识,削弱了风险防控力量,给应急管理带来不利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应急管理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才能预防和化解风险。

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

一、应急管理术语不规范

术语是每一个专业领域的基础,是构成整个体系的最小单位,是专业领域内交流时统一口径的标准,就像一座建筑的每个砖块。每个术语或者名词都有其确定的意义,其意思表述应当具备唯一性。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安全领域科学技术、管理理论、体系建立等快速发展,各类术语名词也犹如雨后春笋,如:应急管理、应急文化、应急体系、应急科学、应急救援、减灾文化、消防文化、应急科学文化、应急技术文化、应急工程文化、应急产业文化、应急管理文化等。乍一看,这些术语很好理解,意思表达也直接,但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如果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在交流的时候,同一个术语可能表达出不止一种意思,如:在谈论应急管理时,“加强应急管理,提升事故应对能力”,这句话的“应急管理”意思可以理解为,一是应急管理包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危化安全等各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事故救援能力建设等内容;二是应急管理指协调管理应对事故而设置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物资储备、队伍训练、事故信息收集等相关内容。从表面上看,上面的两种解释都可以接受无太多的争议,但是如果在法律文书上如此表达,那企业方面就很难理解了,更是难以实施整改。应急文化也存在不同的解释,一是通过政府、企业、社区等机构的宣传培训,使社会各岗位、层次的人员了解掌握发生事故时我们采取哪些操作或做法来应对发生的危险;二是指对专业的应急管理体制、队伍、应对措施、救援措施等形成专业性较强的应急文化。

总的来说,现阶段应急领域的术语主要存在:1、一个术语存在表达多个意思的情况,常常出现广义与狭义;2、绝大多数术语集合性较强,多为名词叠加形成;3、术语名词与解释关联性不是很高。为解决术语带来的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政府部门或者协会或者研究所要牵头,建立术语库,统一术语名词与解释标准,减少或避免同一个术语名词有多个解释,同一个意思有多个术语名词;二是规范使用术语,推广使用标准术语,特别是政府部门和安全服务机构应当作出表率,要保持术语名词的相对稳定,有效减少术语名词的异化或改变。三是创新创造术语名词,由于大多数术语名词采用简单的名词叠加组合而成,虽然给理解带来了便利,但是也给名词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创新创造术语名词,是解决名词术语意思表述唯一性的重要途径。

二、对应急管理层次结构理解不清

大部分行业人员对知识层次结构认识不清晰,主要体现在:对应急和安全、应急管理与安全管理、应急与应急管理等内容的层次关系理解不清楚?特别是当前在企业的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对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政府成立了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厅、应急管理局等机构,突出了应急管理的重要地位,因此很多人认为应急包含安全,应急统领所有安全工作,把安全管理和隐患整改等内容纳入到应急中,应急包括应急管理,应急管理包括应急文化、安全管理、安全文化等。第二类:应急的工作对象是针对事故、灾害和灾难,只是将原来针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扩展到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消防安全等多个领域,应急是安全领域的一个子项目,安全包含了应急的相关内容。安全包括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文化、应急文化和应急管理等。第三类:安全文化统领整个安全领域,安全文化包括应急管理、安全管理、应急文化等内容。

如何才能理清上述知识层次,形成相对统一的理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名词定义入分析其意义,通过意思来确定知识层次结构。

应急的简明含义是应对突然发生的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其中包含两层含义:客观上,事件是突然发生的;主观上,需要紧急处理这种事件。安全是一种状态,即通过持续的风险辨识和风险管理过程,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低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以下。从应急和安全的定义来分析,应急的工作对象是紧急事件,安全是一种管控结果,由于应急具有主观判断事件紧急程度的环节,紧急程度的判断的弹性较大,同时从不同主体角度出发,可能存在一方认为很紧急,一方认为不紧急,从而导致应急资源的调配和应急措施的实施差异较大,个性化较强,很难形成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由此来看,只有当风险发展到人们不可接受的水平是,才可能出现紧急情况,才需要紧急处理,应急是过程,安全表示结果,可以认为安全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涵盖了应急的范围。

安全管理是研究事故发生的机理,管理的结果要么是安全,要么是事故。比如:针对“初始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的事故链,通过消除导致事故的初始原因、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达到遏制事故的目的;又比如针对“风险-隐患-事故-伤害”的事故链,通过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实现零事故、零伤害的目标。而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手段,保障公共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相关活动,其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从上述定义看,安全管理侧重于事故预防阶段,而应急管理涵盖了事件的四个阶段,不但涵盖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领域,还覆盖了自然灾害领域,其广度覆盖了安全生产领域,显然,应急管理包含了安全管理。

从上述的定义和分析来看,应急管理涵盖了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涵盖了应急,应急文化是应急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重要补充。只有对知识层次结构有清晰认识,才能处理好应急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关系,才能在持续推进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应急管理。

三、如何实现应急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对接

以安全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共安全的特殊性。应急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两者目标一致,并且按照上述的层次分析,应急管理涵盖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在应急管理的很多领域是适用的有效的,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安全管理理论成果,同时,结合自然灾害难防难控的特殊性,进行自然灾害突发理论研究,特别是灾害成因与预警征兆的研究,实现早报、快报,为人们提供准确的避灾预警。此外,自然灾害波及的区域较大,涉及人数较多,如何提升公众的灾害征兆辨识、群防群控能力也是应急管理的特点之一。通过理论的整合与完善,使应急管理和安全管理在基础理论上实现对接,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加强统筹,条块结合,优化管理。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范围涵盖了安全生产和火灾、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从相对单一的生产领域跨越到较为复杂的公共领域,从安全生产事故“可防可控”的管理理念到灾害事故的“防灾减灾救灾”的生存理念转变。管理的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事故易发多发,加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成熟管理经验,这些客观条件给当前应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当前做好应急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做好统筹,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础和指引,结合目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风险和管控治理实际,做好各治理主体统筹工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补充完善法律体系和标准规范,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建立起高效的防灾减灾救灾的应急管理体系。二是根据管理目标和责任主体划分条块,做到条块结合。政府层面,应该从大安全角度,着重考虑到社会影响较大、危害等级高,涉及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灾难事故方面的管理体制、制度保障、物质支撑和科技支撑等公共安全领域的各个环节的建设与运作;对安全生产企业,实施事前事中落实主体责任,事后实施事故破产退出,并限制进入相关领域。企业事业单位等社团层面,主要根据自身从事行业的特点,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法规,为企业内部事故预防负责,响应政府关于企业外部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在个人层面,在履行和行使法定工作义务权利的同时,遵守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自觉学习,提升个人自救、互救与逃生能力,服从企业或所属的社会团体的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的统一安排。

(三)强化放管服,抓好预防与救援

应急管理是对资源和职责的组织管理,包括事前预防、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自年以后,以“一案三制”为基本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化,强化防管服力度,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形成分级指挥、分级防控、分区物资储备,统筹好“总”与“分”关系,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和限制,以应急管理主体责任为中心,督促各主体管理范围内的应急管理责任落实,实现内部风险可防可控不外溢,外部风险可感知可联控。政府部门将预防工作下放给各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集中力量加强事后救援,构建联防联控机制,打造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应急救援战备仓库,为企业重大事故救援和社会重大事故救援兜底,“防”与“救”的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

应急管理是新时代国家应对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管天管地还管人,与安全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只有厘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精准定位,各社会主体才能明晰工作目标和任务,做好“防”与“救”的对接,才能有效有力有序把重大安全风险化解于无形。只有在继承好安全管理的理论和经验,开拓创新好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的构建起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