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ier:LearntheSecretstoDailyJoyandLastingFulfillmentTalBen-Shahar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的思想始终在不停地提醒我:坚持实用性,去挖掘“真理的真实价值”。我向学生们阐释真实价值时,认为它并不是指金钱或是某方面的成功与名望,而是“终极财富”,也是所有目标的终点站——幸福。
人们似乎意识到我们正处于某种革命之中,但是并不十分清楚革命的意义。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在追求幸福的真谛。柏拉图为研究“美好生活”而建立学院,他杰出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为了推动生命繁荣而设立讲堂。而早于他们一个世纪之前,中国的孔子则周游列国传播他对追求充实生活的理想。
积极心理学通常被称为“研究人类最佳潜力的科学”。年,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将其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领域正式提出。
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WendellHolmes)曾说过:“对于无知的简单,我不屑一顾;而对于超越复杂后的简单,我全力以赴。”
我认为,生命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一个高于其他所有目标的总目标。
我提供了一种定义幸福工作的方法,它能帮我们找到既能感受意义又享受快乐,并且更能发挥优势的幸福工作。
比如孔子早就提到,“修身”本来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这也正是现代幸福科学的基本假设:要帮助别人,我们得先学会完善自己
我不是要把你们带到一个新的未来,而是要把你们带到一个更真实的未来——一个与你们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的未来。
我意识到必须改变自己对幸福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的本质。
我开始边阅读边思考,聆听有关内在动机和创造性的讲座,阅读柏拉图关于“美好”的理论以及爱默生关于“完整内心”的看法。所有这些给了我一个新视角,让我对生命和身边的种种事物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就好像他们已经认定了一点,那就是“要成功就必须以经历痛苦作为代价”。难道真如梭罗所观察到的——大部分人是在“平静的绝望”中生活?就算如此,我也无法接受这种“令人沮丧的状况就是生活的必然”的说法。
在上述情况下,我们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真实地体验那些负面情绪,并允许它们按自然规律自行转变。
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能够在所有时间都非常满足而无欲无求。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去探求一个更有助益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幸福?”这个问题不但契合幸福的实质,还表明了幸福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终结的句点。
与其强化自律性,不如养成固定的习惯。他们认为,“养成习惯要求确定行动的细节,并规定在特定的具体时间内完成,这需要感受到深刻价值作为行事动机”。
对运动员来说,良好的运动表现是他们价值的最集中体现。
每次养成的新习惯不要太多,一两个足矣;另外,在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不要试图养成新习惯。就像托尼·施瓦茨说的,“微小的进步,好过野心勃勃却遭遇的失败……不要着急,成功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我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我们从不会因为享受过程而得到奖励,我们认为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只看结果,而无视过程。
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
情感引发行动,它赋予我们行为上的动机。我们的语言就是一种证明——情感、行为与动机都密切地关联在一起。在拉丁文里,movere(motion/动作)代表动,前面加e的话则代表离去。动机(motivation)这个词来自于目的(motive),它来自于拉丁语的motivum,其意思为动作的理由。情感把我们带离没有欲望的世界,给了我们一种动机,促使我们行动。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他会在整体上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比如欢乐和爱,而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只是小插曲。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明白无论遇到怎样的悲伤、考验或是波折,我们都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感到由衷的快乐并感恩。
我们在情绪的感知能力方面与动物类似,但又有本质的不同。比如人类可以反思情感产生的原因,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巨大差异。
人类和动物的另一区别是,人类是有灵性的。在《牛津英语大词典》里,灵性被称为“真切地感受到事情的意义”。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让我们从内心感到有意义的目标。
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而设定的。当我们有这种目标感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听到了“真我的呼唤”,它也被称为使命感。就像萧伯纳所说,“这才是生命的喜悦,那种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觉”。
人们对意义的追求是绝对的。如果没有更高的目的、使命感或理想,我们就无法发挥全部的潜能去追求幸福。
理想主义者本身就是现实的。
如法国哲学家蒙田所说,“一个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指引我们的方向,并赋予我们的生命意义——生命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而是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一个不可或缺的目标,就像协调每个音符的交响乐主题,让我们的行动更加协调一致。单个音符也许没有特别的意义,当它一旦成为交响乐的一部分,就会奏出无比动人的曲调。
只要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工作的挑战性,感受到自己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就好。
从“忙碌奔波型”转变为“感悟幸福型”,并不代表做得更少或是热忱减少,它的意义在于将正确的事情做得更好,即那些对现在和未来都有益处的事情。
如果老是马不停蹄地前进,那就等于只是简单地对每日的生活做出反应,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创造真正的幸福。
这个练习就像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保持诚实,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因为更高的自我一致性可以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在“知”和“行”上出入很大,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最好能和一个熟悉并关心自己的人一起完成,让他来帮助你更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时间是如此稀缺而宝贵的资源,只有当我们学会开始向一些没那么重要的事情说“不”时,我们才能对那些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说“是”。
经常重复做这个练习,因为深刻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重要的是要把你的活动规律化、习惯化。
蒂法尼是一个有自闭症、不爱说话的孩子,一个被专家们认为无法被爱、被教育的孩子。然而,突然有一天,我长久以来的耐心、祷告、关爱和决心有了回报。蒂法尼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爱你,欧林斯(Ollins)太太。”她漏了我的姓氏Collins里的那个C字,但我当时唯一的感受是:光是那双小眼睛里的泪水就足以使我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现在,蒂法尼开始学习数字、单词,也开始与人交谈。最重要的是,她眼神里喜悦的神采,仿佛在说“我也是很特别的,我也可以学习”,这对我来说比什么都有价值。
20世纪80年代,里根和布什政府都曾邀请她出任教育部部长,面对如此高的荣耀和声望,她拒绝了,因为她相信,只有课堂才是她真正能创造出奇迹的地方。
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而往往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
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不为账单而烦恼。同时,赚钱的欲望也可以成为积极的挑战,甚至给我们以启发。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快乐的体验,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时至今日,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年,对美国刚入大学的新生所做的调查显示,41%的人想赚大钱,83%的人想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这个情况在年时反过来了,75%的人选择赚大钱,而只有41%的人想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利用宗教力量蛊惑人们成为狂热分子去做疯狂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幸福从来就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须在个人及社会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提升幸福感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让世界成为一个更和平、更美好的地方。
“幸福催化剂”(即那些简短但可以为当下和未来带来收益的事情)
在你期望的改变上养成习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也会随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
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
设定目标就是用语言给自己一种承诺,而承诺本身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
在英语的语源学里,“concept”(概念)和“conceive”(构想)的近似关系并非偶然。通过概念,通过语言,我们才能有所构思,新的现实才能显露。
年,托马斯·爱迪生宣布,他将在年底公开展示新发明——电灯。事实上,他之前的实验都是失败的,但他的做法就好像把背包扔到了墙的另一头。虽然他还面临很多的问题,然而在那年的最后一天,他真的成功了。年,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美国将在20世纪60年代末把人类送上月球。当时甚至连一些太空船所需的材料都没有发明,技术方面更是完全不到位,结果他把自己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都推到了挑战的面前。“没有退路”让人类又一次取得了成功。虽然口头上的承诺不一定保证目标实现,但它确实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
我相当欣赏歌德的一句话:“无论你能做什么,或是你想做什么,行动吧!勇气本身就包含了智慧、奇迹和力量。”
传统的智慧告诉我们,幸福就是达到目标。但是,几十年的研究结果却让这种信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一个人在实现目标之后会感到满足,无法实现时则容易失望,而这些感觉其实都很短暂。
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Gilbert)继续拓展了此项研究,他发现人类对于未来情绪的预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通常会认为一栋新房子、一部好车、职位晋升或是加薪等就可以使我们幸福,事实上,这些事情只能短暂地影响我们的整体幸福感。
目标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我们解放自我,这样我们才能享受眼前的一切。如果我们盲目地踏上任何旅途,那过程本身肯定不会有什么乐趣。如果我们不知道方向,甚至连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的话,那人生中每一个岔路就会变得非常矛盾——似乎向左向右都没错,我们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每条路的终点。
我的上述理论的重点是要有目标,能否实现它则在其次。在“积极情绪的作用”一文中,心理学家戴维·沃森(DavidWatson)强调了旅途的重要性,“当代研究指出,为实现目标的奋斗过程,比达成目标更能带来幸福和积极的情绪影响”。目标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眼前,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
目标被认为是结局时,它所带给我们的只会是无尽的困难和挑战。正确的目标认知,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
自我和谐的目标,是发自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事情。这些目标按照谢尔登与艾略特所言,是从“整合自我”生发的“自我直接的选择”。这些目标必须是主动选择的,而不是被加附在我们身上的;必须是产生于散发自我光辉的愿望,而不是为了炫耀。这些目标是有因果关系的:追求这些目标,并不是因为他人觉得你应该这么做,也不是出于责任感,而是因为它对我们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并且能够带给我们快乐。
财富也可以是发自内心的目标,即它成为达成意义的手段。比如说有足够的金钱时,我们可以做很多对自己有意义但没时间去做的事,或者可以用它去支持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无论是从人生或是日常生活的角度都应该如此。
不得不做的事情和想要做的事情的比例可以决定你的幸福感,它们甚至可以决定你早上起床和夜间入睡前的心态:在清晨,是满怀希望地起床,还是沮丧地想今天还有什么不得不做的事情?在入睡前,是感到充实和有成就感,还是长舒一口气说“哦,今天终于结束了”?
当年毕业时,哲学系教授奥哈德·卡米给了我一些建议:“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这些首先做的事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把那些你最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我的妻子泰米经常会和我一起设定目标,其中有她自己的目标,也有我们共同的目标。几年前,当我说要为一个目标设定期限时,她说,由于自我和谐的目标可以激发我们的无限潜能,并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应该把它们设定为终生的目标。同样,在追求有意义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并不是在消磨时间,而是在让时间发光。
如果没有一个清楚的发自内心的方向,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漫无目的的游荡,从真我的道路上被拉开。当我们知道自己的方向时(意识到那是自己非常想达成的目标时),我们就不容易迷路,也会更加忠于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轻松地对外界那些强加到我们身上的东西说“不”,而对自己内心的声音说“是”。
时间是一个“零和游戏”,也是非常有限的资源。生命如此短暂,连做我们想做的事情都来不及,怎么能只用来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呢?
我们总是面临两个选择,被动地受外来因素所影响,或是主动地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成立你自己的“幸福董事会”,成员是那些关心你和你的幸福并对你的幸福有着重要影响的人。让他们监督你的计划,并给予及时的建议。同时你要和他们经常会面,讨论哪里进行得好,哪里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以及哪些项目可能需要改进,等等。
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机会。
我的弟弟约翰目前在哈佛大学就读心理学专业。在开始专业学习之前,他喜欢一切跟心理学有关的东西,比如读书、思考、写文章。而现在呢,他很厌恶心理学。
但“性爱模式”却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一种可以同时得到当下与未来幸福的模式。那些美好的学习时光,无论是阅读、研究、思考还是写作,都可以将其视为性爱的前奏。学生们的经验表明,当知识和直觉的界限消失时,即当我们找到答案时,就像是性高潮的感觉。
让学习本身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尤其是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因为那是最独立的学习时期。
如果父母和老师都相信幸福是终极财富,那么这种鼓励就是最自然、最符合逻辑的选择。
情感不仅是追求终极财富(幸福)的必需品,而且也是追求物质的必需品。
个体完全地沉浸于体验本身,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
在这种最佳状态下,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并且向未来的目标迈进。
心流体验所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幸福,它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变成了“现在的快乐即未来的成果”。
如果任务难度大而技能不足时,我们会感到焦虑;相反,如果技能高超而任务太简单时,我们就会感到乏味。只有当难度和技能匹配时,心流体验才有可能出现。
每个人天生都具备对学习的热情,孩子们会不停地发问,不断地去发现周遭的世界。教育者作为帮助孩子追寻自身价值和获得心流体验的人,应该培养孩子求知的热情。他们可以把学习转变成一种迷人而美好的旅程,贯穿于整个生命对幸福的追求之中。
MPS模式,指的是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和优势(Strengths)。寻找适合的工作(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通常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这样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与其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