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杜拉克,在自我反思中学习杜拉克。
文:中外管理创始人杨沛霆
责任编辑:杨光
什么人物才堪称是伟大的?我觉得,只要他做了前无古人的大好事,就应该说他是伟大的。否则,不足以准确表达人们对他的敬仰。
我认为杜拉克的伟大之处有二,也正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两点。
1、独到的思维方式
我很赞成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的提法,即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一生的工作成就和生活幸福。稻盛的公式是:
幸福与成就=思维方式(-~)×激情(0~)×能力(0~)
从中不难看出,真正决定人一生是有功还是“犯罪”的,是思维方式。既然是思维方式如此重要,我们就从杜拉克的思维方式说起。
首先,他从思维方式上改变了过去一味强调的“分工”的“专业化理论”。从英国思想家弗·培根的治国思维以及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发源的“专业化理论”,是近年西方乃至全球为人做事的准则。表现在实践中,就是分工越来越细;在研究方法上,也总是就事论事地分析“分离”出来的独立事物。从泰罗提出管理学之日起,人们也是坚持静态、量化、微观地研究管理。
而杜拉克却不然,他走了完全相反的道路。他从不就事论事,而是在宏观上从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促动的动态分析上看待问题。正像杜拉克本人说的:光靠度量衡,是无法说清一个人的。只有通过社会上人物的描摹才能刻画出一个社会的面貌。在上世纪50年代时,他就研究过大学所有课程,并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说:“只有两门课对管理最有用:一是短篇小说写作,一是诗歌赏析。”也因此,杜拉克所有著作的语言无不通俗易懂,而且一针见血地说到管理的要害。
这是杜拉克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业化管理学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也因此,他的几十本著作都难以“分类”,而这正是他思想最真实的自然面目。面对“一片树叶”,你如何分清它是“植物”,还是“饲料”?但它是真实的存在。甚至他本人也无法按照传统概念定义自己,人们给他的桂冠是“管理大师”、“预言家”,他自己则创造出了“社会生态学家”概念来自我描述。
他自己从事过宗教学,还从事过金融活动,后来进入哲学,再进入到社会学、历史学,直到专门研究最具体又最复杂的“人学”。此时的杜拉克,已说不清他的专业,而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思考一切,绝不局限于一个学科,更不会与任何社会利益集团连在一起。他始终强调的是个性化、多元化的观察与研究,对企业管理,他也是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多角度来论述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管理的本质。
杜拉克以旁观者的姿态,高屋建瓴地回顾与分析了人类社会,并通过每个人的故事揭示管理之道,倡导做个尊重人的人,作个有人性价值的人,这就是他晚年通过《旁观者》一书中的15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正是这本书里,他通过讲故事,阐述一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把管理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境界。
2、精辟的理念导向
一、预见是管理之魂
管理的思维方式正确与否,就决定了领导者是否有预见性。这就是你要看到“未来向管理的挑战”。杜拉克指出:人们都会重视今天面临的挑战,如:领导力、执行力、创新能力、团队建设、组织再造、互相合作等等,但很少有人去分析研究明天的“热点问题”。值此“转型时期”,如果缺乏引导潮流的人去研究未来,也就必然使组织停步不前。其实管理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预见未来,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杜拉克强调:“社会科学的基本假设比自然科学的范式要重要得多。”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客体行为,都是物质世界的事实和规律,不会也不易发生变化。管理学研究的是人与社会机构的行为,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因此管理领域中的预见,也远远比自然科学的预见重要得多。
作为被冠以“现代管理之父”称号的杜拉克,依靠的也正是他的科学预见。他的预言之准确,令人心服口服。年出版的《21世纪管理挑战》就是他对21世纪管理的预见,他能提出别人从未涉及到的未来管理走向。譬如:他预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者必将成为社会主体,“知识工作者的效率管理将成为对人管理的中心。正如年前,对劳动者进行生产效率管理是那个时代的管理中心一样”。于是他强调:“管理已不是所谓管理人,管理首先是领导者,领导的目标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知识优势。”因此说,未来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知识管理”。
二、实践是管理之本
我国优秀企业家几乎都一致认为这是管理之根本。海尔的张瑞敏为什么不去北京与韦尔奇对话?因为他清楚:即使让贝克汉姆来给中国国家队讲几个月,就能解决问题吗?其意在于说明,一切管理成就都是建立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而不能过分依托别人,也不能过分依托什么“理论”。鞍钢的刘也深谙管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他说:“实践是管理之本。”
杜拉克在其第一本专著《管理的实践》中说过:“任何成功管理经验都不能让别人也一样获得成功。”另一位管理大师邓肯也说“管理无原理”。这两句话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管理学的特质:“普遍真理”很少,是一门实践行为科学。
杜拉克十分欣赏马斯洛在《马斯洛论管理》一书中提到的论点:“企业家永远需要的是采取不同方式管理不同的人。”他说:我对马斯洛的说法“简直无法抗拒”。这也表明了杜拉克“实践为先”的指导思想。今日世界各大商学院所受到的主要批评,就是脱离实践。杜拉克认为:如果说管理有理论的话,对企业来说有三条是最重要的:“一是为终端客户创造价值和服务;二是技术产业化;三是采取不同方式管理不同的人。”“这三个假设,奠定了现代企业、现代经济崛起的基础。”请注意:杜拉克连这三条也只说成是“假设”,还没说它是理论。
三、创新是管理之命
杜拉克认为:一个没有改革创新的企业,其命运会是很悲惨的。而创新的前提,是具备四个要素。
1.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团队。“企业绩效就是团队责任”,企业成败的关键是要有一位使命感很强的CEO。他与企业合作者主要是靠经济利益维持,而不能依靠政治来维持。企业团队靠什么获得25%~30%的成本优势?靠的是经济利益的一致。
2.有效的管理人方式。首先组织透明,每人确知所属,每人确知所属组织的拍板人。一个人只能有一个领导。对有头脑的人,他的发展空间大于物质上的满足。对人的管理,“重在可操作性,领导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