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汤啸天人民法治
“平安+健康”是社会治理永恒的主题。
当前,我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已经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面临全球规模的疫情大流行和经济大衰退的严峻挑战。当前,我们需要增强见微知著的能力,洞察平安中国建设、社会治理、健康治理三者的关系,在“航船刚刚露出桅杆尖头”的时刻,对未来的生活方式、潜在的风险、社会治理着力点的大势作出科学预判,制定科学的对策。众所周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必须通过加强基层治理把重大风险化解在市域。不同市域的“市情”和发展水平不同,必须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本文仅从整体智治角度,就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平安建设与全民健康治理略陈浅见。
党中央对平安中国建设、社会治理、
健康治理提出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显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决定我国一切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我们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治理是前所未有的探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居于“四个现代化”之上的纲领性要求。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现代化”命题。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至此,我们在治理问题上不仅有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两个概念,而且相应地形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两个命题,基层的同志也提出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相互关系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段话有三个必须掌握的重点:一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明确界定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的科学命题,清晰地表明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一元论”立场,指明了社会治理从属于国家治理的相互关系。二是,完善了社会治理体系的表述。明确规定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简称28字体系),其中“民主协商”“科技支撑”是新增加的内容,即社会治理体系必须有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这两个要素。三是,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共同体概念。所谓共同体,一定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平安中国,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其中,共建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强调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资源整合优势、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共享要求社会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说易行难,即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知晓“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三者的关系,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地出力尽责。建设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多方面、多层面形成合力,综合施策,其中最大的难点是落实“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讲话时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习近平关于卫生与健康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新形势下,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其中“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现已被简称为“健康入万策”,换句话说全国人民的健康也是需要精心治理的,全民健康是社会治理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也离不开全民健康。
年7月15日,《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对外公布,《健康中国行动(—年)》也于当天发布。要求到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健康中国行动(—年)》提出了多项重大行动,其中多处涉及社会力量的参与。强调指出要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强化跨部门协作,鼓励和引导单位、社区(村)、家庭和个人行动起来,形成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广泛动员、人人尽责尽力的良好局面,实现健康中国行动齐参与。也许是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消化、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部署,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向我们袭来,我们被突然拉进病毒设置的“考场”,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大考”。
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在我国,平安中国建设的强大体系已经形成,在疫情防控期间也为弥补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语重心长,“人民安全”也是第一次提出的新概念。笔者认为,“人民安全”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对“人民安全”应当从人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态安全等五个方面理解。党的根基在民、血脉在民,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的实现。
疫情防控“大考”对社会治理体系和
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任何主权国家都会强调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进一步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疫情防控已经使得我国人民深刻理解了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巨大力量,也启发我们思考维护人民安全与建设平安中国的关系。
(一)社会治理体系在疫情防控期间既经受了考验也暴露了短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了实现社会的良性治理进行了长期探索,发现、总结、推广了历久弥新的“枫桥经验”,先后经历了社会管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三个阶段。应当说,“管制→管理→治理”的跃升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且持续深化的过程。在计划经济年代,在社会管制阶段只要把当时所称的“地富反坏右”管住,基本上就可以做到“天下太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社会管理的任务异常艰难,综合治理的模式应运而生。社会治理的提出,无疑表明了治理力量、治理对象、治理目标更加多元,对治理效果的要求也更加精细。年3月10日,习近平在考察武汉时说:“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全国疫情防控的实践已经证明,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示范,防控力量向社区的下沉,社区防控措施的落实等各方面的努力,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为“外防输入、内防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纵观全国,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基层迅速构建了健全高效的疫情防控体系,切实守住了社区这道防线,有效切断了疫情在本土扩散蔓延的渠道。其中,上海最大的收获是把社会治理的经验融入疫情防控阻击战,锻造了社会治理共同体,成功实现了外防境外输入、内防疫情反弹,一直保持了比较低的发病率。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没有全市街道、居委会、网格员、志愿者等社会治理力量的全力以赴,上海乃至全国的疫情阻击战是不可能获得胜利的。疫情防控期间,上海的“五个包干”(即街区包干、楼宇包干、楼组包干、村组包干、市场包干)运行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五个包干”确保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属地防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基本单元、每一个具体岗位的做法,本身就是社会治理网格化的成熟经验。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社区这个阵地的任务有增无减,社会治理是应当返回原有的“平安建设”,还是把实际上已经融入的“健康治理”更好地合为一体呢?
有研究认为,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上海的疫情防控经验,可以用“快、低、细、智、强”五个字来作大致的概括,即疫情防控响应的“快”、重心的“低”、管理的“细”、手段的“智”、党建的“强”。上海的社会治理在此次防疫中经受考验,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与治理效能都有了明显提升。一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进一步增强,在疫情出现时各级党组织反应迅速,广泛动员社区党员和群众,协调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民警、卫生服务中心等力量,整合社区人、财、物资源,全面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二是,社会协同力度进一步提升,上海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这次社区防疫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的互动越来越多,单位参与程度明显提升,既各负其责,又协同发力的运行模式基本形成;三是,社区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提高,防疫工作增进了社区与居民的互动,也增强了居民的社区意识,特别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