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徐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与学术著作分社主编,“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策划人
《皇权不下县?》作者:胡恒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5月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作者:胡鸿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3月
今天,历史研究和书写逐渐趋向两极化,一方面是偏向学院派的历史研究论著,读者和作者多半集中于高校师生和专业人士;一方面是民间娱乐式的历史写作。而“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在两种历史研究和书写之间开辟出一条独有的路径。倡导开放多元的学术对话理想,不强求作者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除了有一本做一本的精与慢,丛书作者群也不以年龄划分。我们选入这套书系,是为了再现它对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开创,更是希望以此呈现学术出版也可以面向大众读者。
“新史学
多元对话系列”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起始年份:年
已出版册数:20册
主要领域:历史研究、中国史
理念:“观古今中西之变”
自述
1学术愿景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是我十多年前做出版最早运作的丛书。一个沉闷的下午,我应约去见杨念群老师,在他办公室侃了几个小时。这套丛书就此诞生,在我手里度过了十多年时光。
“有一本做一本,作者是谁,哪门哪派,都不重要。我们做了长期的准备,坚持个二十年,不信不能成为一种现象,在当代史学史被记上一笔。”这是杨老师这些年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都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成为我们天生的愿景。
每当看到出版市场很多丛书满坑满谷地出现时,我们除了警惕还是警惕,因为真正厚重的作品,绝对不是玩人海战术可以计日程功的。所以这套系列显得尤其慢,至今十一年,也才出到二十种,近乎每年两种的节奏;有的年份因为耐心等候作者交稿,甚至颗粒无收。然而在我们看来,这都是值得的,静待一本力作的交稿与诞生,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有朋友曾说这是“路漫漫其修远式的倔强”,因为当下学术界,坚持某种持久的品质几近奢侈。
2耕耘光泽
年,梁启超提出“新史学”概念百年之际,杨念群召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名学者在香山“论剑”,探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历史学如何与社会科学展开对话。
杨老师之所以组织这次会议,是觉得“史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压抑了”,尝试为中国历史学探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由西方渡来的人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及其对新文化史、历史记忆、全球史、图像史和历史书写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5700.html